2022年3月26日 星期六

《Beautiful World, Where Are You》Sally Rooney

 I was in the local shop today, getting something to eat for lunch, when I suddenly had the strangest sensation - a spontaneous awareness of the unlikeliness of this life. I mean, I thought of all the rest of the human population - most of whom live in what you and I would consider abject poverty - who have never seen or entered such a shop. And this, this, is what all their work sustains! This lifestyle, for people like us! all the various brands of soft drinks in plastic bottles and all the pre-packaged lunch deals and confectionery in sealed bags and store-baked patries - this is it, the culmination of all the labour in the world, all the burning of fossil fuels and all the back-breaking work on coffee farms and sugar plantations. All for this! This convenience shop! I felt dizzy thinking about it. I mean I really felt ill. It was as if I suddenly remembered that my life was all part of a television show - and every day people died making the show, were ground to death in the most horrific ways, children, women, and all so that I could choose from various lunch options, each packaged in multiple layers of single-use plastic. That was what they died for - that was the great experiment. I thought I would throw up. Of course, a feeling like that can't last. Maybe for the rest of the day I feel bad, even for the rest of the week - so what? I still have to buy lunch. And in case you're worrying about me, let me assure you, buy lunch I did. (Alice)

It has become normal in my life, for example, to send text messages like the following: tillerson out at state lamoooo. It just strikes me that it really shouldn't be normal to send text like that. Anyway, as a consequence, each day has now become a new and unique informational unit, interrupting and replacing the informational world of the day before. And I wonder (you might say irrelevantly) what all this means for culture and the arts. I mean, we're used to engaging with cultural works set 'in the present'. But this sense of the continuous present is no longer a feature of our lives. The present has become discontinuous. Each day, even each hour of each day, replaces and makes irrelevant the time before, and the events of our lives make sense only in relation to a perpetually updating timeline of news content. So when we watch characters in films sit at dinner tables or driver around in cars, plotting to carry out murders or feeling sad about their love affairs, we naturally want to know what at what exact point they are doing these things, relative to the cataclysmic historic events that structure our present sense of reality. There's no longer a neutral setting. There is only the timeline. I don't know really whether this will give rise to new forms in the arts or just mean the end of the arts altogether, at least as we know them.

What do we have now? Instead? Nothing. And we hate people for making mistakes so much more than we love them for doing good that the easiest way to live is to do nothing, say nothing, and love no one.

254

Alice watched for the sight of him while she dried the dishes with a chequered tea towel and stacked them away in the cupboards. When Simon asked her how her work was going, she shook her head. Oh, I can't talk about that, she said. It's secret. No, I'm retired. I don't write books anymore. He handed her the damp dripping salad bowl and she patted at it with her tea towel. I find that hard to believe, he said. Felix was no longer visible out the window then, he had gone around the other side of the house, or further back among the trees. You'll have to believe it, she said. I'm burned out. I only had two good ideas. No, it was too painful anyways. And I'm rich now, you know. I think I"m richer than you are. Leaving the salad tongs down on the wire rack beside the sink, Simon said: I'll bet. Alice put the bowl away and closed the cupboard door again. I paid off my mother's mortgage last year, she said. Did I tell you that? I have so much money I just do things kind of randomly. I will do other things, I have plans, but i'm very disorganized. Simon looked at her but she looked away, taking the salad tongs off the rack, wrapping them up in the tea towel to dry them. That was generous of you. he said. 

2022年3月22日 星期二

《女人們!》伊丹十三

西方服飾,尤其是好的西方服飾,重點不在於適合自己與否。就像長柄雨傘和旅行包一樣,只要是符合男性使用的服飾,是好東西就沒問題。

因此好的服飾要不顯眼、保守傳統且帶點土氣。太過合適的服飾、完美無缺的服飾只會顯得這個人有點可疑。那種東西就交由騙子、賭徒穿在身上吧。他們從頭到腳的精心打扮反而凸顯了自身的可悲。

千萬別變成那樣。紳士就是要帶點土氣才好。土氣才不會讓對方感到疲累。比方說領帶別針這東西就很下等,其實不用那種東西反而能展現出不錯的土氣。

那種小巧美麗的配件很不好。我所謂的土氣,意味著胸襟開闊並非鄉巴佬。鄉巴佬才會配戴那種花大錢買的領帶別針,以為把錢花在這種看不見的地方才是追求真正的時尚精神。其實難掩小氣巴拉的薰心物欲。

2022年3月19日 星期六

《低端中國 The Myth of Chinese Capitalism》Dexter Roberts

中國經濟奇蹟建立在壓榨農民工價值身上,然而農民工始終不能得到城市戶口一樣的待遇。留守兒童童年的不到親情溫暖,在城市的寄宿學校習慣城市生活後要再回鄉下生活也痛苦(農民工不也一樣)。這些農民工在人口老化,產業追求自動化後下崗回鄉,卻不一定能把繁榮帶回鄉下。農民的土地不停被剝奪,再由地方政府賣給地產商。失根的農民甚至連養活自己的田地都沒有。中國人活在極權下卻不會要求改革或自由。但無非是國家的未爆彈。也有可能藉著攻打台灣或南海作為解壓方式。

1854 - 1873 苗變,布依、苗以及其他少數民族的謀反行為。清軍鎮壓下,貴州大部分城市毀於戰火,490萬人(省裡一半以上人口)死亡。貴州少數民族多,能種的田地卻很少。

1970年代解放公社
學斯大林的戶口之(1920/30 Propiska)

1949以前,中國有80%是文盲,1964只剩1/3,1982降到22.8%。1986中國實施全民九年義務教育。2000年只有6.72%是文盲。但城市與鄉村間的教育成本和效果差別巨大。

當年殺450萬名富農地主才取得土地,然而很快歸於國家。
2014 開始打壓勞權,國保取締裕元罷工

1958中國與俄國交惡,俄國召回幾千個技術人員。
1964年擔心被美俄攻打,開始“三線建設”,把工廠蓋在西邊山裡省份,第二汽車廠便是現在的東風汽車。2018由日產汽車收購一半股權。

2015 宣布的中國製造2025:信息技術、航天、高科技船隻、鐵路設施、新能源車輛、電力設施、新材料、生物醫學、醫療器材、農業機械、數控工具及機器人等十大部門變成世界級產業。尤其數控工具及機器人。

自動化和機器人最大的挑戰在於要有用斯能夠製造伺服馬達、驅動器、控制面板三樣機器人核心零組件。佛山順德已是目前的中國機器人製造中心。2016美的集團購買德國 KUKA AG 95%的股份(Ausburg 的自動機器人製造場)

自動化後的歸鄉人群:地方政府開設線上商業平台,阿里巴巴的“鄉村淘寶計畫”,或京東,農村線上零售業在2017達到1.24兆人民幣。各地出現淘寶村。

2015 貴州做大數據雲數據中心(氣候適合、電費低廉等)2017 要做數字經濟。貴安新區。
旅遊業達到40%。

Top 1% 1995財富是全球15%,2015是30%。俄國最有錢的人財富增長兩倍(43%)中國和俄國Top10%裡,中國佔有67%財富,俄國71%。

2022年3月16日 星期三

《中東心臟 On Saudi Arabia》Karen Elliott House

1933 after 30 years of civil war 統一建國 

1938 第一個油井
1960 揮霍無度的國王被罷拙,開放電視、注重女權的新國王
1962 廢奴
1973 對美國施行石油禁令,報復美國支持以色列(在和埃及的戰爭中)
1979 Terrorist Juhayman al Uteybi 攻擊麥加,當時的親王嚇壞。開始收緊女權與電視,投資宗教狂熱份子和恐怖主義組織,直到911後兩年在國內也開始有恐怖份子才開始注重問題。
1980 合作資助 Mujahadeen 趕走阿富汗裡的蘇聯人
1990 五十萬大兵把海珊趕出科威特
2011 美國讓埃及人民趕走穆巴拉克,造成沙烏地擔心

無止無盡的革新與保守派。保守派想回到17世紀,革新派想讓女人開車工作。
男人不想工作(教育和就業程度低),高等教育六成是女性卻不願意讓她們工作。1/10的人口,2/3的勞工是外籍人士。

宗教組織 Council of Senior Ulama,瓦哈比派
七千位王子,國民卻有六成是二十歲以下的年輕人,社會沒有流動性,容易被宗教激化。

沙烏地國家石油公司:多種族、不同信仰、男女平等的平行社會。由美國創立,1980 賣給沙烏地政府。

紹德王室的存亡是一切:聲稱自己是伊斯蘭教保護者,但1979年開始就得與伊朗對抗著頭銜(用大撒幣的方法)

1943年羅斯福總統與親王訂下的合作條約,石油換安全。
東部省份:什葉派30%,油田所在地。
兩個聖地的地方:較為西化。
紹德故鄉南邊:被一般人看不起。

1 接班人(已解決)
2 現代化(快沒油了)
3 多元化經營(和俄國、中國做好友)

1932 Ibn Saud 開國君主 Abdulaziz bin Abdul Rahman Al Saud
Saud 紹德國王 - 揮霍無度,國家1958年破產,王室宗親要求下授權費瑟國王攝政,1964被迫下台流亡到希臘
Faisal 費瑟國王 - 勤政愛名,積極西化,開啟女子教育,引進西方產品。1973 第四次中東戰爭時發動石油禁運,1975倍姪子刺殺身亡
Khalid 哈里得國王 - 費瑟財政改革基礎上,任內讓沙國變成全球最富有的國家之一,任內爆發伊朗革命、蘇聯入侵阿富汗、麥加大清真寺恐攻等內外危機
Fahd 法德國王 - 1979 的麥加恐攻和伊朗革命讓他採取非常保守的宗教政策,1986年自封“兩大清真寺守護者”,強化國內男女隔離和宗教警察的權力,支持伊拉克海珊國王對伊朗的戰爭,1992頒佈以伊斯蘭教法為主體的《沙烏地阿拉伯基本法》1995中風,攝政王阿布都拉
Abdullah 阿布都拉國王 - 積極推進溫和改革,2006年提供獎學金鼓勵出國留學。2009創立男女合校的阿布都拉國王科技大學。主張開放、專業的理想研究室對抗極權主義的不二法門。
Salman 沙爾曼國王 - 曾任利雅得總督近50年,2017打破兄終弟及的傳統,指派其子MBS Mohammed bin Salman 沙爾曼親王為王儲並支持他大力推進改革

2022年3月14日 星期一

《人類群星閃耀時》Stefan Zweig

西塞羅


這位昔日繁忙的雄辯家變成了一位偉大的作家。後人將這一切歸功於他的逃亡。在這安靜的三年中,他為後世留下的遺著多於過去獻身於國事所荒廢的三十年。

他過著哲學家的生活。每天從羅馬傳來的消息和信函幾乎很少引起他的注意。他不再屬於凱撒獨裁的羅馬帝國,而是成為了精神王國永恆的公民。這位人間的法律導師終於明白了每一位獻身於公眾事業的人都必將明白的苦澀奧秘,一個人無法長久捍衛公眾的自由,一個人只能捍衛其內心的自由。

托爾斯泰

“暴力不可能建立符合道德的制度。暴力只能不可避免地催生暴力。你們一但掌握了武器,你們將馬上建立新的專政體制。你們不是摧毀專制,而是延續專制。”


1881/11/13 英國與歐洲之間的電纜
1858 New Foundland - Ireland 之間的電纜,然而很快不能用
1866 終於可以用了

《胡若望的疑問》史景遷 Jonathan D. Spence

《胡若望的疑問》就是大規格劉姥姥進大觀園。佛山一位四十歲男子純粹因為會寫字和教廷各種「辦公室政治」,因緣際會下就這樣到了1722的巴黎。花都唯一的中國人不知是真瘋傻還是純粹做自己。來到全是鬼子的國度想來是有點震驚。語言不通也不想學。華服華被將其撕碎,徒步走到另一省份奧爾良宣稱自己要一路走到羅馬(當是轉山?)但說真瘋了見十字架又會磕頭跪拜,見主教忙著拉椅子安排誰坐主位誰坐旁邊 - 當然這些中國「文化」看在鬼子眼裡也是瘋癲。

你我當然就覺得「就是個普通的中國人嘛。」 不隔著別人的眼睛看不知道自身文化的瘋狂程度。牆裡的常識往往令我驚奇估計也是另一種文化衝擊的常態。


傅聖澤在中國待了二十二年,他把大部分的時間都投注於證明他所獲得的三項基本洞見:第一,中國古代宗教典籍,例如《易經》,都來自神聖的源頭,是真神賜給中國人的;第二,在中國的神聖典籍當中,“道”字代表的正是基督徒崇拜的真神;第三,在許多中國典籍中用於指涉終極真理的哲學詞語“太極”,也具有同樣的神聖意義。

至於中國人的祭祖禮儀,雖然許多耶穌會教士都傾向於將其視為倫理習俗而不是宗教崇拜,但教宗已將其宣告於迷信行為,傅聖澤耶接受這樣的評斷。......他認為中國人的祭祖禮儀終將獲得羅馬接受為僅是一種民俗與政治性的儀式。這樣的決定並不會與傅聖澤的基本信念牴觸,亦即中國人在遠古時代曾經崇拜過基督教的神。他在中國期間,明確注意到中國皇帝的公開典禮與平民百姓的各種儀式極為不同。他認為自己的特殊貢獻,在於發現了中國皇帝與教宗之間的一個中間點,能使雙方都感到滿意,從而重新開啟在中國傳播基督教的大門。

2022年3月9日 星期三

《民族的重建 波蘭/烏克蘭/立陶宛白俄羅斯 The Reconstruction of Nations》Timothy Snyder

1569 Lublin Union (Poland - Lithuania)

1648 Ukraine Rebel 

當時的波蘭是公民權利與文明的代表

1863 Poland Revolt Russia(Moscow)
1876 Ukraine 出版物在俄國被禁

Chap1 立陶宛大公國(1569 - 1863)

“一個貴族的出身可以是“立陶宛人”,在政治上是“波蘭人”,宗教上是“羅斯人”(或“希臘人”)。立陶宛有大量東正教國民,繼承基輔遺產,也稱“羅斯”王國。

1385 - 1795 立陶宛大公國,Jojaila 將領地與波蘭合併(東正教,法律的中心原本在基輔,被立陶宛南下佔領後變了 Vilnus)
1453 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攻陷,它變成東正教、拜占庭和羅斯精神的後繼者。

俄羅斯公國三次將立陶宛推向波蘭(1558 Livonian Wars,加速立陶宛和波蘭在1569聯合)

1588 大公國法律 波蘭當時受義大利文藝復興影響,接受天主教(傾西)波蘭將拉丁文翻譯成波蘭文,再影響立陶宛
文藝復興復甦各地口語,不再只是拉丁文。

當時國界的建立不只是國土,還有文化傾向
法國:un roi, un foi, une loi 一王、一宗教、一法律

1721 莫斯科公國改名 Russia,Peter I (1682 - 1725)用腐化、賄賂的方法收買擊破了波蘭大公國
Catherine the Great(1762 - 1796)吞併立陶宛大公國的所有領土,吸收了講波蘭語的菁英

波蘭-立陶宛王國的終結意味著一種政治制度的終結 - 出去地方偏見,猶太人可在其中享受到共同的制度性包容的制度。

1772 Austria,Pussia,Russia 瓜分 波蘭立陶宛
1791 五三憲法
1793 - 1795 
俄羅斯吸收波蘭文化影響的貴族比當時受沙俄文化影響的貴族還多。

1863 對近代早期受立陶宛愛國主義的考驗就是1863反抗沙俄統治。
1830 起義失敗。然而 Adam Mickiewicz 的懷舊作品追求的是近代早期式的政治共同體,1863起義失敗後出現的卻是現代民族理念。

1861 沙皇廢除農奴制

Chap 2 立陶宛 我的祖國(1863 - 1914)迷戀中世紀歷史

1863後等於擺脫波蘭-立陶宛王國,進入農民和用以界定民族的語言。
去波蘭化 - 把學生送往聖彼得堡而不是華沙。說波蘭語的上層階級開始重新學習立陶宛語。
民族運動家、社會主義者、醫生、羅馬天主教神父開始“建立民族”
立陶宛大公從未出版過立陶宛書語籍,從來不是政治語言

當時祖父說立陶宛語 - 父親說白俄羅斯語 - 子孫說波蘭語
轉向相信1569 Lublin 前波蘭和 Vilnus 的中世紀迷思(而不是之後的歷史傳統)
用浪漫主義情懷讓立陶宛語和用它的農民復活(邊緣化的社會群體),加上農民反對說波蘭話的上層階級(被當作民族的叛徒)
1863 對波蘭語學習進行 Russification (俄國化)加入立陶宛語

1883 立陶宛語報紙,在俄國境內印刷要用西里爾字母 Cyrillic Characters,反拉丁字母
反波蘭語,借用捷克語字母,然而當時捷克語字母來自德國,波蘭語則是在老捷克語影響下變成一門可書寫的語言

“在歐洲這樣一個地方,文學被普遍視為國家地位的象徵,人們對語言內在價值的加倍關注,使立陶宛文學長期缺位這一事實變得更加費解。”

白山戰役(歐洲戰役 1618 - 1648)早期,布拉格附近。波希米亞貴族被神聖羅馬帝國 Federnand II 打敗,波希米亞人得改信天主教或是驅逐出境。

1863前,俄羅斯西北部說白俄羅斯語的農民普遍自稱立陶宛人,1863 沙俄的宗教政策、鎮壓行動和等級分類迫使這一傳統觀念轉向社會覺醒的邊緣。帝國將東正教徒視為“俄國人”,人們被迫在不同的民族標籤中做選擇。19世紀末,說白羅斯語的人如果是東正教徒,就說自己是俄國人,如果他們是波蘭天主教徒就說自己是‘波蘭人’,如果沒有信仰就說自己是‘本地人’。沙俄從人們腦海中移除了‘立陶宛人’的歷史感,為現代的、種族的立陶宛定義掃清了道路,簡化了立陶宛活動家的任務。” 

俄國與立陶宛人要除去的“波蘭性”是一致的。俄國要回歸大斯拉夫歷史,立陶宛人要回到中世紀立陶宛。

白羅斯

白俄羅斯語:被視為低下的斯拉夫語,必須學波蘭或俄語才入流。雖然人口眾多但當時未有民族運動。開始將白俄羅斯語(民謠)與波蘭語(文學)相互翻譯。

1840 大公國法令被取消 - 1861 廢除農奴制 - 白羅斯貴族地位降低(與出身農奴的立陶宛運動家不同,這些人看不起真正用白羅斯語的農民,也捨不得與歷史分開)立陶宛語接近波羅的海語,與介於波蘭/俄語中的白羅斯語不同。用立陶宛語的人不到白羅斯語的1/10,在德國印製的讀物卻能送到聖彼得堡。俄國化削弱了立陶宛的波蘭化,讓農民對抗波蘭化的貴族,卻做出了另一個怪獸。

1795 波蘭立陶宛王國被瓜分時,立陶宛公國內有4/5農民是東儀天主教會信徒 Uniates(波蘭語)

“移民本身對民族事業非常有幫助...... 入獄、流放和移民使 Mickiewicz 成為(他原本能成為的)偉大詩人,他的詩歌出版於聖彼得堡、德累斯頓和巴黎。” 出版“黎明”的人和他一樣,都是渴望失落家園的浪漫主義者。

Chap3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維日諾之間(1914 - 1939)

1914 超過 1/3 的人是猶太人(3/4是商人,Vilnius 成為立陶宛的耶路撒冷),多種族城市,人口三倍多,只有 1 - 2%說立陶宛語。每一代都比上一代更有文化。

立陶宛精神領袖:立陶宛大公 Gediminas(1275 - 1341)當時立陶宛領土從波羅的海擴展到黑海。
白羅斯民族活動家也在 Vilnus - 白羅斯相信社會主義國際主義和傳統聯邦主義一致。
白羅斯第一家重要期刊《我們的土地》1906 ,但說白羅斯語的教育程度低,也並未想建國
說波蘭語的仍是菁英,有些人會說2、3種語言,1905 這些菁英代表稱 krajowcy(當地人)他們的波蘭性在波蘭領土(crownlands)以西。

猶太復國主義在此萌芽(人多,認為波蘭性無法對抗俄國)政治語言是俄語和意第緒語。

一次大戰 Bolshevik 失敗為立陶宛和波蘭建國開路。1919-20間的戰爭讓波蘭於1920奪取 Vilnus。
波蘭聯邦主義:主流趨勢在華沙、Lodz、Krakow、Poznan。
波蘭民族主義:波蘭語、Roman Catholic、浪漫主義詩歌 

兩種波蘭性
1,Pisulski Polish Socialist Party PSP - 聯邦制度:大公國傳承、領導大眾、身分群體不是語言群體“公民”、上層階級支持
2,德莫夫斯基 - 民族民主運動。狡猾的猶太人與自律的德國人之間的波蘭大眾,種族主義。

1917/11 Bolshevik 革命,1918/11 第一次世界大戰終結,1918/12 紅軍進入,1922蘇聯成立
1922 Bolshevik 承諾 Minsk 的白羅斯主義者建立 Belarus Russian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70 years)
1917年12月2日,立陶宛民族委員會宣布在 Vilnus 成立,接受德國保護。1919/1/5 紅軍進入,成為立陶宛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 首都,和成立的 Belarus 合併。1920與烏克蘭結盟,對 Bolshevik 進攻。後接受 Bolshevik 條件為對抗波蘭而獨立。然而波蘭獲勝。在地人也不接受變成波蘭一個省。

俄羅斯支持白俄文化(想它們更接近蘇聯),甚至設立白俄羅斯國家圖書館和四千所白俄羅斯語學校。20世紀 20 - 30 年代,在波蘭高壓下,白俄羅斯語學校被關閉,異見者關進監獄。

Riga 協議:將白俄等地送給 Bolshevik,以免波蘭政治越來越右翼、民族主義化。在當地的波蘭人被送往西伯利亞與哈薩克斯坦。1923年1/3,全民公投後,波蘭兼併 Vilnus。

1919 Vilnus 第一次猶太人大屠殺

Chap4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 Vilnus 之間(1939 - 1945)

1939年 斯大林把 Vilnius 轉讓立陶宛
1941 納粹入侵
1941 - 1944 清洗猶太人
1944 紅軍回歸
1944 - 46 波蘭人遭驅逐

在考納斯的立陶宛政府:想和俄國聯盟奪回 Vilnius,但很快意識到俄國和德國都不是他的朋友。但已將民族主義建立在奪回 Vilnius 以上無法回頭。

1939 Vilnius 像猶太城市(波蘭人更多,猶太人第三但有悠久歷史)是當時的猶太文化中心
四個波蘭文明中心之一:波蘭城市 Vilnius(華沙、Lviv、Krakow),波蘭語是權力和文化語言
22萬居民大部分自認是波蘭人。白俄羅斯文化被壓制,但被廣為運用,包括耶穌會和東儀天主教會教士(俄國時期曾被清除的宗教)。立陶宛政府搬到考納斯,讀的 Mizkowich 裡刪除了有關波蘭的地方。

1939 德國和蘇聯摧毀了波蘭。8/23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將 Vilnius 回歸立陶宛。
1939/919紅軍佔領維那,9/27斯大林和德國改變協議,將立陶宛放進俄國範圍。
熱烈迎接俄國的白俄羅斯領導人隨即入獄死亡,剩下的帶著偷來的檔案前往 Minsk。

1939/10/2 意識到紅軍將佔領,立陶宛解散軍隊。迎接趕走波蘭的紅軍,也覺得蘇聯還是比德國好。

“當立陶宛軍隊在1939年10月28日進駐 Vilnius,他們驚訝的發現’這裏沒有神話中的公主,在陌生、未知的街道上,只有說著外語的人們。”

1940年6月 蘇聯終結立陶宛的獨立。將兩三萬名立陶宛、波蘭、猶太人送到西伯利亞和哈薩克斯坦。驅除菁英。
1941 納粹讓立陶宛人擔任安全警察,他們可以攻擊波蘭人。波蘭人與立陶宛人開始互相屠殺。

這裡是歐洲第一個展開大清洗的地方,納粹把人們對蘇聯佔領時期的怒氣和屈辱轉移到猶太人身上。1941/7/2,招募幾萬名立陶宛志願者,開始徹底消滅當地猶太人。7/8 月在 Paneriaiai 森林展開屠殺。六個月內殺了2.17萬猶太人。1939七萬民猶太居民,戰後只剩下七千人。

1944 - 46。1944/7/13 紅軍在波蘭人幫助下回道維那,隨即拘禁了波蘭士兵。斯大林重建 Soviet 立陶宛。Beria 對斯大林說波蘭人忠誠於將他們從納粹手上解放的俄國,但斯大林不喜歡民族自決。他決定 Vilnius 是立陶宛的,再次種族清洗解決了民族問題(和波蘭人口交換和流放菁英)。Vilnius 覆滅結束了聯邦理念。

Chap5 尾聲:蘇維埃立陶宛的 Vilnius(1945 - 91)

建立民族三部曲
1,對中世紀立陶宛大公國懷舊的敬意(1820/30 融合德國人自法國大革命以來的浪漫主義比喻)
2,現代民族主義崛起(1980)
3,種族清洗( 猶太人謀殺、波蘭人 resettlement)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現代民族主義、近代早期聯邦主義、Bolshevik 國際主義在政治、軍事、外交上的競爭。

立陶宛人接受斯大林要求的鎮壓、驅逐和集體化。立陶宛共產黨書記 Antanas Snieckus(1903 - 1974)與蘇維埃 Lativa & Estonia 一樣,允許存在說當地語言的大學。Vilnius大學是16世紀耶穌會建立,19世紀前是沙皇 Alexander,20世紀 20/30年代波蘭人,之後成為立陶宛大學,戰前 72%學生是講波蘭語,戰後只有1.6%學生是波蘭人。戰前被接受的白俄羅斯語人也被排擠。過去波蘭知識階級的真空讓周圍的農民搬進城市,逐漸認為自己是立陶宛人。

兩萬武裝反抗蘇聯統治者被殺害或流放。1945 - 53 有12萬人(5%)被驅逐出境,包括許多作家與學者,以及1300羅馬天主教神父中的1000人。1953後驅逐者回來,發現文化已變得立陶宛。立陶宛語超越了俄語,Baltic 語系與梵語的聯繫再次被提起。

民族性不是種族命運,而是在固定的歷史環境中做出的政治選擇。

Vytautas the Great 中世紀立陶宛大公(堅持與波蘭結盟,卻被當作反對與波蘭聯繫的象徵)
(明明詩篇用波蘭語寫成,卻deny波蘭時期的歷史)

Chap6 近代早期的烏克蘭(1569 - 1914)

1569 Lublin 聯合將冬斯拉夫的土地從立陶宛轉到波蘭,定義了早期的烏克蘭。

14 世紀烏克蘭去的大部分基輔羅斯的土地,基輔在1363歸入立陶宛,波蘭國王卡齊米日1349佔領加利西亞和 Lviv。目前我們稱做烏克蘭在內的基輔羅斯的遺產,都被立陶宛和波蘭一分為二。
(立陶宛拿到今日的白羅斯,波蘭拿到今日的烏克蘭)最繁華的地區是波蘭的 Galicia 

原本立陶宛領土(Bratslav、Kyiv、Volyn)經過兩個世紀以為自己是立陶宛人,卻被割讓(東正教、魯賽尼亞語,禮拜語言是斯拉夫,書寫字母是西里爾,古首都是 Kyiv)

中世紀羅斯歷史始於 Grand Duke Volodymyr 998 年接受東正教洗禮
立陶宛境內羅馬天主教徒是 1386 統治者接受洗禮
莫斯科和基輔的大主教在1458年分道揚鑣
烏克蘭歷史始於烏克蘭貴族於 1569 接受西方基督教
十六世紀波蘭接受文藝復興中的印刷文字、方言和辯論,在1569後傳入烏克蘭,引入者是耶穌會教士。
1596 Brest Union 嘗試創造東正教聯盟。反對聯盟讓一群貴族加入政治,“烏克蘭”變成波蘭境內東正教徒的家園。

古教會斯拉夫語(羅馬皇帝君士坦丁)讓基督教在東南部斯拉夫土地上流傳,但不能作為談話語言(not expandable),16世紀在清教徒和天主教徒的語言前相形見絀。於是教士開始用波蘭語。

烏克蘭的早期定義,1569 - 1648 

1569 波蘭放棄拉丁文,立陶宛放棄斯拉夫語用波蘭語,烏克蘭用波蘭文(三地的方言被排除)。在後兩者菁英語言、世俗語言和教會語言拉開與平民使用語言的距離。

放棄東正教,接受 Roman Catholic。變成地主與農民的差異,結果東儀天主教反而變成烏克蘭民族性的基礎。

烏克蘭不像立陶宛可以參與政治與被保護,以致大部分土地被波蘭家族奪走。烏克蘭2%貴族,波蘭10%,烏克蘭貴族招募大量波蘭與猶太士兵做助手。將文藝復興傳到波蘭的宮廷生活也傳到此地。貧富差距更大,農民變奴隸。

1648 Bohdan Khelnytskyi (1595 - 1657)起義

波蘭與烏克蘭貴族融合,變得更加富貴,哥薩克人(Cossack 武裝農民,一般東正教)無處容身(之前用來抵禦克里米亞汗國)波蘭騎兵隊當時全歐洲最強(但貴),步兵是哥薩克人最強。登記的哥薩克人是自由人(拿錢的傭兵),但在議會裡沒有代表。

1601 - 02 與瑞典的戰爭
1611 - 12 莫斯科公國
1621 奧斯曼帝國

1643 波蘭立陶宛 commonwealth 忘記付錢
1654 Khelnytskyi(被奪走土地殺死兒子的農民,加入 Cossack)與莫斯科公國結盟,與波蘭立陶宛打仗,1/3 的人口死於戰爭(一千萬人)
1658-1659 Union of Hadiach,原本可以讓烏克蘭 Cossack 成為王國種第三個民族(波蘭、立陶宛、羅斯),擁有自己的行政機構、軍隊、司法制度。但哈佳琪聯盟是共和國形式而不是民主,但哥薩克人要的是自由,而且驅除東儀天主教徒的想法也被拒絕。

聯盟失敗等於波立公國黃金時代的結束:宗教包容、制度改革和領土擴張無法繼續。雖然哥薩克軍官/酋長用的都是拉丁語、波蘭語與魯塞尼亞方言(烏克蘭語),和俄國人協商反而需要翻譯。

Jarema Wisniowiecki 

立陶宛、波蘭、烏克蘭:俄國,1648 - 1772

安得所沃條約:1648 波立公國與莫斯科公國將烏克蘭沿著 Dnipro River 一分為二。Kyiv、Chernihiv 和 Kharkiv 為莫斯科公國輸送大量醫生、記者和公務員,17世紀下半葉莫斯科出現大量翻譯書,來自希臘、拉丁、波蘭語,譯者是波立王國教士。吞併這些土地後,莫斯科公國被迫開始與歐洲的聯繫。

俄國、波蘭:烏克蘭,1772 - 1918

1721 俄羅斯帝國包括了兩個烏克蘭。1772、1793、1795 遭受瓜分。(1/10波蘭貴族、1/10猶太人、剩下是說烏克蘭語的農民)
1830 起義後沙俄剝奪了波蘭貴族權利
1839 東儀天主教被東正教吸收
1863 立陶宛和白俄羅斯起義反對俄國,因烏克蘭沒有一樣的歷史遺產而不會想加入

烏克蘭右岸在十九世紀不算俄國概念裡的烏克蘭(1667年兼併的左岸才是)
烏克蘭愛國主義最早來自左岸的俄國臣民1920/30在 Kharkiv 建立的大學
1853 - 1856 克里米亞戰爭 

基輔在文化上是接近波蘭的。為沙皇服務在多樣性受到承認的時候OK,狹隘的時候就不OK。

1863 起義後,烏克蘭激進主義被當作波蘭陰謀的一部分受到反對。
1863 七月的 Valuev Decree 接受烏克蘭語“以前不存在,現在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的觀點,並認為烏克蘭語的傳播要怪波蘭人。
1876 Ems Decree 禁止出版和進口烏克蘭著作。強調俄國是單一民族,所有斯拉夫人都是俄國人。

Taras Shevchenko 1814 - 1816 
農民兒子,畫家和詩人。奧地利 Galicia 到俄國都有他的讀者。
一群人都衝往 Lviv 和 Galicia 地區。

奧地利、波蘭:烏克蘭,1772 - 1918

1772 - 1795 奧地利奪走 Galicia and Lodomeria(兩百萬斯拉夫人)
1774 Maria Theresia  (Hubsburg 唯一女性統治者)命名東儀天主教會為希臘天主教會
1784 Lviv 大學對外開放

1848 革命造成烏克蘭農民與波蘭人的分歧
1875 俄羅斯將希臘天主教驅逐出境
梵蒂岡與維也納都覺得親烏克蘭比親俄國更好
在奧地利庇護下,Greek Byzantine Orthodox Church 放棄使用波蘭語(1795 - 1848),專為加強與俄國的認同感好和波蘭人分開(1848 - 1890)最後代表及俄語奧地利與俄國之間的現代“烏克蘭”(1890 以後),開始關心農民大眾與百萬”烏克蘭人“的民族公正。Anddrei Sheptytskyi(Galicia 大主教)設立上白所學校,大部分教學語言是烏克蘭語,越來越民族主義與民主化。

Galicia:烏克蘭(around 1900)

1867 Galicia 擁有自治權,猶太人享有同等權利

像捷克人會幻想俄國人可以幫助他們巴爾幹民族離開德國,烏克蘭人也會幻想俄國可以幫助他們脫離波蘭人的統治。義大利統一(1870)德國統一(1871)Galicia 的波蘭官員偏好烏克蘭更勝親俄者,於是決定用烏克蘭方言餓正字法規範烏克蘭語。

1898 History of Ukraine-Rus 米哈伊洛 Mykhailo Hrushevsky (1866 - 1934) 
Ivan Franko, 1856 - 1916 社會主義 進化為 民族主義 
1897 俄羅斯帝國人口普查了語言情況,“發現”了大量烏克蘭人

“如果烏克蘭就等同於它的人民,那麼烏克蘭人存在於哪裡,烏克蘭國家的版圖就應該拓展到哪裡。”

第七章,加利西亞和沃里尼亞的邊緣(1914 - 1939)

奧地利加利西亞的烏克蘭人可以在議會選舉中投票,可以成立合法的政治社團,可以合法出版烏克蘭語出版物。

民族自治的首都應該在 Lviv,然而當時波蘭人統治 Lviv(52%)唯一在原波立王國上說波蘭語的議會(德語變波蘭語)

Lviv 1264 東正教君主建立,1349 - 1772 波蘭王國的一部分。1772 奧地利統治(2萬到14萬)猶太人非烏克蘭人,但是 Lviv 最顯著的少數族群,中世紀 Galicia 君主和波蘭國王邀請猶太人進城,繁榮發展。對猶太人來說希伯來文是神聖語言,意第緒語是日常語言,德文波蘭文則是商業交流語言。

戰敗與烏克蘭民族主義(1918 - 1920)

Riga 協議 1921

波蘭和 Bolshevik 分割如今屬於白羅斯和烏克蘭的土地。
1922 蘇聯成立,有一塊 Soviet 烏克蘭
奧地利 Galicia 包括 Krakow

波蘭民主政治是削弱異質、不具代表性的
蘇維埃就是野蠻、集權最終是大屠殺。1920 蘇維埃烏克蘭人被孤立用方言進行創作,但很快斯大林終止烏克蘭化政策,禁止信教會出現,迫害烏克蘭知識分子。1932 - 33 五百萬烏克蘭人在大饑荒中死去。30年代末期的大清洗中知識分子被殺害。(但當時烏克蘭人還是更討厭波蘭,因為共產的醜聞並沒有傳出)

1929 參加西烏克蘭/波蘭戰爭的老兵在維也納創造 OUN 烏克蘭民族主義組織。暗殺36名烏克蘭人、25名波蘭人、一名猶太人和一名俄國人。OUN指望德國人的幫助,30年代末期和德國情報機構 Abwehr 合作。

Galician 和 Volhynian,1921 - 39

兩次大戰間的“波蘭 second republic” 有五百萬說烏克蘭文,信希臘天主教和東正教的人。(奧地利希臘天主教,俄國東正教)1924 所有烏克蘭語學校換成雙語。1922 年原本平和(沒有民族主義)的 Volhynian 被從中波蘭指派來的波蘭官員奪走土地,蘇聯在當地組織對波蘭移民的武裝襲擊。波蘭則摧毀東正教教堂和充公財產。

波蘭國家和烏克蘭政治,1921 - 1939

烏克蘭人被波蘭政治邊緣化,受的教育比奧地利時期更低。受教育的年輕人寧可加入 OUN
Pisuski 去時候,波蘭重新開始民族同化,更加激進,軍隊突襲、公開毒打和焚毀教堂讓OUN更有名。但一般民眾想要的是社會主義、平均地權和民族共產主義,把對土地的飢渴、宗教迫害歸在波蘭統治上。

然而某些地區烏克蘭、波蘭、猶太人之間並未有深刻分歧(山裏)

第八章,烏克蘭西部的種族清洗(1939 - 1945)

1941 六月納粹入侵蘇聯,佔領 Galicia,Volhynia 和 Soviet 烏克蘭
這兩個區域 1939 被蘇聯佔領、1941 被納粹佔領、1944 再次被蘇聯佔領。
戰爭、佔領、飢餓、報復、驅逐、種族滅絕長達六年

波蘭人無法原諒1939年九月烏克蘭人用麵包和鹽迎接德意志國防軍,戰後處決這些穿過德國軍服的人比處決德國人容易。波蘭東部1939年割讓給蘇聯,1941年他們自然把德國人來當作解放(猶太人甚至幻想德國人比蘇聯人好,畢竟蘇聯的流放政策影響猶太人,當時還沒有“最終解決方案”,數萬猶太人為逃避蘇聯逃到德國)烏克蘭人在 Galicia 賦予重要職位,波蘭人在 Volhynia 的德國行政機關中工作。

佔領者為了統治激化兩方衝突,烏克蘭希望藉由德國把國土上的波蘭和猶太人都消除。
1939 納粹和蘇聯給每個人分發身分證,蘇聯在1939 - 1941 流放了40萬名波蘭公民,其中包括猶太人。德國進入烏克蘭時,蘇聯NKVD處決了數千名政治犯,大多數是烏克蘭人,卻怪在猶太人身上。幾千名烏克蘭人做警察在兩地執行“最終解決方案”。烏克蘭男孩某些在加入納粹前已在蘇俄時期做警察。98.5% Volhynia 猶太人死於非命。1.2萬烏克蘭警察協助1.4萬德國警察屠殺20萬  Volhynia 猶太人,射死而不是去毒氣室。

1943 3/4月間,這些警察離開德國當局加入烏克蘭起義軍 UPA。接著清除波蘭人。
蘇聯第一次佔據(1939-41)四十萬波蘭公民被流放到哈薩克斯坦和西伯利亞,從國家官員和專業人士開始,人民失去權威任務和道德標竿。斯大林命令NKVD殺害二十萬受教育的波蘭公民。菁英階級的摧毀伴隨烏克蘭和波蘭公民的武裝化。沒有國家組織只有極右勢力。

兩次大戰內的波蘭,UNDO與其他烏克蘭組織自我消解,1941 OUN分裂成兩派,梅派由更年長受過教育的成員組成(更願意與納粹合作,收下撤退納粹的武器),班德拉派更年輕激進(不願意與納粹合作),兩派鬥爭中班打敗了梅派,隨即納粹消滅了班派。班領導的OUN在1941六月在基輔宣布烏克蘭獨立後,被俄國人逮捕殺害,領導層中有4/5被德國人殺害,1943只剩下最年輕暴力的份子。他們清洗烏克蘭與波蘭人口。

八萬名烏克蘭梅派加入 Galicia 武裝黨衛隊,Waffen SS Division Galizien,消滅了無數波蘭社群(此刻猶太人已被最終解決方案消滅)。蘇聯人和納粹培養的警察在 1943 春天成為 UPA 的核心,清洗了當地的波蘭人(1939 Volhynia 波蘭人口40萬人 16%,1943 剩下8%)。Volhynia 烏克蘭人在波蘭、蘇聯和納粹三波浪潮中完成了政治化。1943年屠殺了四到六萬名的 V 波蘭公民。

波蘭人在烏克蘭人離開 SS 加入 UPA 後,加入 SS 以對烏克蘭人報復。德國對逃走的烏克蘭人報復,讓他們失去家園和家人。剩下的波蘭人加入蘇聯 NKVD,回頭殺烏克蘭人。大戰一邊打他們一邊打自己的內戰。

“宣傳利用了語言的力量,把特殊情況概括為一般情況;也利用了人們傾向於相信和他們個人經歷一致的斷言這一點。種族清洗部分糟糕的後果在於,它給某種惡行貼上了民族主義的標籤。以民族主義的名義謀殺個人,種族清洗者不僅羞辱、激怒了倖存者,使他們民族化,也是自己族群的成員成為民族主義報復的目標。一旦開始復仇,雙方的倖存者都會把對方看作侵略者 - 剛開始只是一小部分人針對局部地區的攻擊,由於可預知的報復、民族主義詞彙和語言的力量,演變為民族對民族的戰爭。“

第九章 波蘭東南部的種族清洗(1945 - 1947)

大家都癡迷於種族清洗。波蘭人想把五百萬烏克蘭人趕走,烏克蘭人也是。極端左右翼變成了一體,共產國際已經被放棄。斯大林要到了1939年《德蘇協議》中劃給他波蘭部分(Lviv等),並開始“遣返協議”將波蘭和烏克蘭人分開。1944後的“民族”配民族領土。

1944 - 1946 有78萬波蘭和猶太人從 Soviet 烏克蘭回到波蘭。波蘭給了蘇聯47%的戰前領土。在山中的蘭科人被強迫變成烏克蘭人,20萬名登記為烏克蘭人的個人在1945一月到八月離開了波蘭。UPA幫助東南部烏克蘭人免被遣返到 Soviet 烏克蘭(以免被送到蘇聯勞改營),最後和波蘭的反共產主義組織救國軍在1945年休戰,雙方共同的希望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戰,好讓美國和英國人把共產主義趕走。

共產主義、波蘭國家以及烏克蘭公民 1945 - 1946

波蘇兩邊都想建立“民族國家”,1945年末波蘭士兵強迫2.3萬烏克蘭平民撤離時,殺害了幾千名烏克蘭平民。最後在兩年內有五十萬人被送往蘇聯。

1947 維斯瓦河行動

將剩下的1/4的人趕走,從東南趕到維斯瓦河附近。沒有家園的 UPA 散開,還有一些跑到 Soviet 烏克蘭境內繼續戰鬥了十年。利用了德國的身分證和德國人蓋的集中營。

第十章 尾聲:共產主義和被清除的記憶(1947 - 1981)

1945歸回波蘭的領土上,只有 3/5 是波蘭人,猶太人被謀殺,德國人被放逐,烏克蘭人被驅逐出境,蘇聯西部的波蘭人被遣送回來。某些活下來的例子純粹是成功裝成烏克蘭或波蘭人(某些裝UPA的波蘭人太像了直接被攻擊),還有些裝成 UPA 的波蘭人殺了以為是烏克蘭人的波蘭人。

1/5戰前人口被殺害,1/4村莊被破壞,1/3人口重新定居或移民海外,一半文化中心變成外國(Lviv Vylno)

簡化和民族主義化

民族被後天構成。

第十一章 愛國的反對派和國家利益(1945 - 1989)

Jerzy Giedroyc(1906 - 2000)出生 Minsk 的波蘭人(貴族後裔),在俄國上課中斷,搬到華沙,而後在巴黎舉辦 Kulture 雜誌,不視東部為1939、1945兩次“割讓给俄國的國土”,注重少數民族而把烏克蘭立陶宛看成真正的國家。

Juliusz Mieroszewski(1906 - 1986)Galicia 出生。提出東部大戰略:未來波蘭應該支持立陶宛、白俄羅斯、烏克蘭的獨立。當時波蘭算是俄國的衛星國 - 這三國將是保障未來波蘭主權的關鍵。70年代。嚮往民族國家而不是 Adam Mickiewicz 懷念的波蘭立陶宛聯邦,或 Jozef Pilsudski 想像的波蘭高雅文化黏合起來的聯邦。

立陶宛民族主義:建立在認為波蘭立陶宛聯盟毒害了立陶宛文化
烏克蘭民族主義:理想化針對王國的叛亂
白俄羅斯民族主義:想要波蘭立陶宛聯盟 - 重獲立陶宛大公國

波蘭是老民族,這些是年輕的民族,波蘭要放棄領土雄心和文明所有權,適應現代化的民族。

1)相信蘇聯會崩潰
2)為了中間三種人的利益而不是俄國人的利益(民族民主黨人)或蘇聯人的歷史(共產主義者)放棄中間的領土
3)放棄領土能表示對俄羅斯民族的尊重

當時大部分人還認為 Lviv 和 Vilyno 屬於波蘭。

70新政治理念 80年代反對派被鎮壓時,開始和東邊的鄰居同仇敵愾,當作同伴。《文化》計畫、歷史修正主義、地下出版物和團結工會。羅馬天主教 John Paul II 和解態度。因為已清洗就不會再有煽動民族主義來拿票(像 Balkan)的前共產政治領導人。

Alexksandder Kwasniewski (1954 - ) 團結工會上台,波蘭共產黨轉型 - 後共產主義者,親烏克蘭路線,1995、2000 總統。

第十二章 標準的民族國家(1989-1991)

1/5波蘭公民死於二戰,《Potznam Agreement》接收德國領土,驅逐數百萬德國人。
1988年12月聯合國談話上,戈巴契夫表示蘇聯的東歐衛星國可以自己選擇國內的政治路線。1989年四月,團結工會拿到了99/100的上議院席位。東歐第一個非共產主義政府。

德國統一,波蘭擔心邊界問題,甚至希望俄軍不要撤走。邊界問題一解決馬上倒向德國抗俄。

“可供參考的框架不是來自過去的,而是來自未來的。”
“歷史不是也不能成為我們今天對的現實觀中的決定性因素,歷史也不能決定它的形成。歐洲在不斷變化。” 波蘭外交部長 Krzysztof Skubiszewki (1926 - 2010) 了不起的外交官,看重歐洲理念與機構。決定用雙軌制外交 1)莫斯科的蘇聯中央政府 2)歐洲的蘇維埃共和國政府 3)與烏克蘭立陶宛民族活動家建立聯繫(烏克蘭最成功,因為白羅斯沒力,立陶宛又太害怕波蘭是要收回土地)

烏克蘭 🇺🇦

波蘭1989年8月獲得完整國家主權。1990年10月波蘭與烏克蘭簽訂“國家與國家”的聲明,帶去的是烏克蘭語翻譯而不是俄文翻譯,1991年8月莫斯科政變失敗後,兩國交換了永久代表(互不侵犯、接受既有邊界、保護雙方少數民族的文化權利)(1991年8月George Bush 還要烏克蘭留在蘇聯)12月全民公投獨立後,波蘭是第一個承認烏克蘭的國家。

白俄羅斯 🇧🇾

戈巴契夫威脅立陶宛想獨立就把 Vilnius 讓給白俄。白俄羅斯民主陣線的領導人· Zenon Pazniak(1944 - )在 Kuropaty 發現 NKVD在1937 - 41 殺死的十萬名平民。1988 挖掘屍體成為民族主義奠基的時刻。白俄想要的是保守和懷舊,沒人想要波蘭的那種現代國家。蘇聯化很成功很強,不信任波蘭人。

立陶宛 🇱🇹

波蘭人寧可加入蘇聯,不信任民族主義強盛的立陶宛人,俄語和立陶宛與也是前者比較容易學習。1990 3月立陶宛宣布獨立後,蘇聯利用了當地的波蘭人,波蘭少數民族領導人在KGB工作。1991年1月蘇聯佔領的電視台,造成大量死傷。90%公投選擇獨立,90%波蘭公民也贊成立陶宛獨立。

在民族和解之前,必須承認對方也是民族,接受其他人也有自身的歷史。

第十三章 歐洲標準和波蘭利益(1992 - 93)

1991/12/8 蘇聯解體

波蘭利益
1) 融入西方:主要的東部利益是東部鄰國不能阻礙波蘭與西方的融合
92/93 波蘭努力加入歐盟與北約
2)維護三大國家能抵禦俄國
3)保護在蘇聯的波蘭少數民族

歐洲標準:民族國家的領土完整、保護少數民族的文化權利

烏克蘭 1992 - 93

兩國都想對方道歉。波蘭容易為1940年的事道歉因為是“共產主義”搞出來的,烏克蘭則想把大屠殺的責任丟給史達林。但烏克蘭願意忘記分歧因為波蘭是“通往歐洲的道路”。到93年烏克蘭也終於發現和波蘭不是敵人,和至今不願承認的俄國才是。

1994 年一月,美國/烏克蘭/俄羅斯三方聲明把烏克蘭所有核武器轉讓俄羅斯,加入 Partnership for Peace。1997/7/9 北約/烏克蘭憲章。1997/5月,波蘭/烏克蘭和解宣言。90年代前五年兩國已同意為了國家安全的共同利益,“把歷史留給歷史學家”。

白俄羅斯 1992 - 93

羅馬天主教仍用波蘭語宣教:那他們終究是波蘭人還是白俄人?立陶宛人幫助白羅斯了解自己不再是大公國(面積廣、多民族共存、領土模糊),而是現代國家(面積小、單一民族、領土有限),94年 Lukashenko 選上總統,開始了獨裁政權,取消白羅斯語,推行俄語

立陶宛 1992 - 93

波蘭與立陶宛對 Vilnius 的爭鬥 1920 - 38 不停打仗,斯大林39年給了立陶宛導致波蘭大怒,然而之後立陶宛化,但90年代在立陶宛民族主義、白羅斯、俄國之間先放棄 Vilnius 的是波蘭。然而1920 Vilnius根本沒有立陶宛人。波蘭與立陶宛2004年加入歐盟。

北約

1993/8/24 醉醺醺的葉爾勤在紙本上保證波蘭加入北約不會威脅到俄羅斯(雖然隔天後悔)
1994 克林頓東擴北約,波蘭首先加入,再與其他東歐鄰居推廣歐洲

波蘭 1992 - 1993

深切認識國家利益在民族利益之上。全數通過了不和立陶宛討國土。要求各國的烏波蘭少數民族好好做當地的國民。John Paul II 能用立陶宛、白羅斯、俄語、烏克蘭語與波蘭語傳教的教宗,他的愛與和平訊息幫助了很多人。1999 正式加入北約。

波蘭-立陶宛王國的公民:共和政體實現民主實踐、公民權利、宗教包容、憲法統治。早期王國的吸引力與政治理念有關,並非具體的機制。就像歐盟的吸引力不在法律條文、法律與實踐主體,而在它的隨機應變、聲譽以及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