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7日 星期四

《帝國的東方歲月 Lives, Culture, and Conquest in the East 1750 - 1850》Maya Jasanoff

1750 的英國還是個只有八百萬人口的小島,對面的宿敵法國足足比自己多了一倍人口。然而1850年,世界上有 1/4 的土地、1/5 的人口都是維多利亞女王的臣民。不但是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化國家,更高度城市化。歐洲其他地區則面臨入侵、革命或內戰的災難。

本書中的人物用藏品來展現、打磨或塑造自己的社會形象。

Seven years war 1756 - 1763 英法之間在各地的戰爭對兩國有卓著的影響。

政府:法律、稅收、宗教儀式、等級、人事管理

維多利亞女王 1837 登基:自由主義改革確保天主教可以加入國會,貧民受保護,中產階級可以投票。1833 廢除奴隸制。

“英國臣民”對比“羅馬公民”

印度 1750 - 1799

1759夏Quebec戰役,1759/9/12,英國終於攻下魁北克,英法開打從此打個沒完 

Treaty of Paris 1763 巴黎條約:法屬加拿大讓出、法屬路易斯安那密西西比以東部分給英國、從印度撤出(保留五個市鎮)、西班牙割佛羅里達給英國。但這只是兩國角力的開始。此後兩國更加注重殖民地收益,英國前進埃及、中國、阿富汗,法國則著眼中東和北非,並且嘗試在印度牽制英國。

皇家特許的壟斷公司

Levant(1592 Venice Company + Turkey Company,英國和 Ottoman 之間的商業業務,1825解體)

Muscovy Company 俄國公司:1555年開始,1698年前在英國和莫斯科大親王之間貿易有壟斷地位,1917俄國革命後解體

Royal African Company 皇家非洲公司:斯圖亞特王朝和倫敦上任在1660建立的特許貿易公司,在非洲西岸進行貿易,Gambia 上游的金礦開始,也進行奴隸與其他貿易

Massachusetts Bay Company 麻塞諸塞灣公司:1629開始特許股份制貿易公司

荷蘭東印度公司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1606/3/20,1798年解散,世界上第一家跨國股份有限公司(公開而非特權股份)

1739 波斯軍閥 Nadir Shah 1688 - 1747 洗劫德里,1738蹂躪印度西北諸省,洗劫而來的財富在伊朗大興土木,鼓勵文化。

英國東印度公司軍極度依賴來自歐陸的志願者,有時非英國人士高達一半。法國東印度公司由蘇格蘭人領導,一批歐洲人管理,包括蘇格蘭 Jacobites,和愛爾蘭天主教野鵝傭兵  Wild Geese

1766 Christies:新的財富用來在歐洲購買大量文物

1744 Sothebys(當時主要收藏書籍)

Robert Clive 和盟  Mir Jafar,幫對方打贏 1757 的 Plassey 戰爭,奠定英國在印度(Bengal)的地位。從此 Robert Clive 獲得大量錢財,在英國買地、買官、建大宅、買畫。暴富難免引人不齒。

Regulating Act of 1773:將東印度公司管理置於國會控制下,印度總督和地方議會為印度建立總部設於 Culcutta的集中管理機制。1774年死於自殺。

1784 印度法案:成立正式監管機構,監督東印度公司的事務

Lucknow:混合各種文化人口的大撒錢城市(戲劇、化裝舞會、正式舞會、馬車巡遊)- 私生子與性無能者(Asaf-ud-Daula,1798年去世)建立的城市

1978 - 1800 三大藏家(有法國的逃兵 Claude Martin,生於 Lyon - 收藏大量歐洲油畫與各式各樣的用品,水準不一但量大,最後沒有離開 、學習東方文化藉此往上爬最後有兩個當地妻子 - 稱作 Bibi - 的 Antoine Polier 波利爾 - 最後回到瑞士洛桑,帶著大量手稿,天真的在法國革命後與新妻子搬去 Avignon,最後被搶劫謀殺、Savoy 將軍柏努瓦 德布瓦涅 - 法屬阿爾卑斯山中出來加入各種軍隊,從法國到Ottoman 俘虜,在那裡發現印度是好地方,去印度在38歲娶了15歲的太太,因為重病帶著大量收藏回歐洲,在英國治好病收藏卻沈入海底而後撈起,在英國娶的落難法國貴族太太則難以駕馭,認為他充滿‘東方式的妒忌’又‘毫無節制的抽鴉片以致道德和身體都麻痺’)這些’異國人‘藉著這些收藏混入上流社會,理想是拿著 new world 賺到的錢回家鄉顯臉,但當時法國大革命後社會不穩定,除了早期第一批順利回國買地買官的 Robert Clive 外,78年後出現想回國的那一批結果就很不同(在 Lucknow 過的那種半無政府狀態的快樂生活可不是回國找得到的)。 

1800在印度的四萬歐洲人中,1/4的人死於印度。

帝國的碰撞 1798 - 1801 拿破崙入侵埃及

1793 年國王砍頭後,戰爭的心態變了。以前總是在海外爭奪殖民地的打法變成拿破崙要帶著共和和啟蒙思想進軍(文明使命 mission civilisatrice)法國大革命的人民軍隊有五十到七十五萬人,拿破崙軍隊高峰時有一百萬人(1812年有 2/3 人向俄國進軍)英國軍隊規模小的多但多是自願(高峰也有五十萬人)三色旗下的拿破崙率領共和自由軍打進義大利(1796)埃及(1798),英國在陸軍上打不贏法國,但積極在南亞、加勒比、非洲和地中海開戰(還有1801年根據《聯合法案》和愛爾蘭合併)

七年戰爭和拿破崙加強英國對安全、征服與統治的心理,與之前只想做生意不想統治的態度不同。還有加強使命、民族認同、建立帝國,對邊界的心態也改變了(是法國還是英國人變得重要)英國軍隊在拿破崙戰爭期間有1/3是愛爾蘭人,1815東印度公司有二十萬印度士兵,歐洲軍團有三萬人。拿破崙軍隊有1/3來自 Savoy、Flanders 和 Rhineland,還有1/3來自中歐和東歐僱傭兵和帝國新臣民。法國還有個埃及軍團。 法國“入侵”侵吞埃及國土與之前的管理方式完全不同。1899年,英國入侵南印度(賽林伽巴丹)。

拿破崙帶著逾百人的學者 savant,在佔領埃及的三年裡完成了收藏的任務:古董、工藝品、天然標本、規劃圖、平面圖、音樂,十九世紀最偉大的出版項目《埃及記述》與此而生。

1779 美國獨立戰爭,但英國擔心被法國奪得頭籌

1760 埃及已有法國社區,1770 George 鮑德溫才成為第一位埃及的英國領事,他不停提醒英國應該注重埃及,卻因為他本人奇怪的性格(迷信各種江湖郎中)而被英國忽視,1793年七年戰爭開打甚至關閉了辦事處。1798年他離開去了義大利,所有的預言也成真了。

1798 法國外交部長 Charles-Maurice de Talleyrand 1754 - 1838,和鮑德溫相反,他的精明讓法國人信任,他接受開羅商人的《埃及備忘錄》也是由 Talleyrand 委託撰寫的(“德塔列朗式”成為一種玩世不恭、狡猾的外交態度的代名詞,別人認為他狡猾,然而拿破崙卻認為他很能幹)拿破崙也想像亞歷山大大帝一樣在29歲征服埃及。

1798 拿破崙原本要打英國的“東方軍”出發,停留馬爾他島(解散了幾千人的St John 十字軍,後稱馬爾他十字軍團),七月前進開羅並在三週內靠三十萬兵佔領開羅,然而船艦很快被第一代英國海軍 Nelson 擊毀。法軍被留在埃及,然而拿破崙靠自己的政治宣傳《告埃及人宣言》,用馬爾他解放的穆斯林翻譯(甚至聲稱自己是穆斯林來“解放”埃及人)埃及人瞬間從憤怒變為狂喜。

不相信的民眾展開暴動(多是過去中層神職人員)被拿破崙鎮壓,之後拿破崙去找 Sharif 們要他們發教令 fatwa,對方要拿破崙軍隊變成穆斯林,後者無法放棄喝酒和不能接受割禮,mufti(解釋穆斯林教義的學者)最後讓步要他們十一奉獻變二十巴仙,就仍然可以去天堂。

正如拿破崙在多年後於法國最高行政法院,在與梵蒂岡簽訂政教條約時所說:”我的政策是以大多數人希望(被統治)的方式來統治。......我正是透過把自己變成天主教徒才贏得了旺代 Vendee 省的戰爭,也是透過把自己變成穆斯林才在埃及站穩了腳跟,讓自己成為一個教宗之上主義者,才在義大利贏得了人心。如果我統治猶太人,就會重建所羅門王的聖殿。“

1799/8/23,在攻打巴勒斯坦失利、英國封鎖和轟炸亞力山卓港的接連問題後,拿破崙離開埃及。11/9拿破崙封鎖巴黎,走進元老院會議強迫對方投票選舉他和兩個合作者作為三執政。大革命結束,拿破崙時代開始。埃及不過是他獲取法國執政的墊腳石,被留在當地的東方軍四面受敵(巴勒斯坦的Ottoman、地中海的英國、上埃及的馬木路克人、開羅的起義)1801/9/2 法國投降於英軍,那時整個城鎮已陷入饑荒與瘟疫。埃及重回Ottoman屬國,在 Muhammud Ali Pacha 手上 1805 - 49 變成現代工業化國家

攻佔賽林伽巴丹                                                                                                                                                                                                                                                                                                     

賽林伽巴丹的雅各賓俱樂部(法國大革命組織):Francois Ripaud 1755 - 1814 法國私掠船主,率領莫里西斯的志願者協助 Tipu Sultan 抵抗英國人。法國人和邁索爾人合作的歷史足足五十年,從1750年開始就不停為他們做軍事輔導,1787年印度使團出發去巴黎要求增兵和工匠,1788年抵達,路易十六收下了各種禮物,他們在首都活動三個月,激起各種對印度的熱情(然而當時法國正在經濟危機當中,根本無法給予什麼實際的援助,只有表演和節慶,招待使團花了法國政府八十萬,結果大革命很快就來了),蒂普一直夢想著有一萬名法國人幫助他趕走英國人,甚至給新的督政府五位法國長官夫人送去各種宮廷禮物。1797 Ripaul 被沖上岸。

1799/5/4 英國攻佔塞利伽巴丹:Tipu sultan 被殺,Mysore 邁索爾被掠奪,英國的大勝利,開始測繪地圖。Edward Clive 的太太和女兒在1800年拜訪薩林家伽巴丹,女子當時被鼓勵追求自然,收集標本和收下不少動物禮物。Edward Clive 光明正大的收藏印度文物,並以此為榮,區區五十年前父親還將起藏在行李箱深處,五十年來英國對印度的看法完全改變,過去在印度暴富被看作貪污象徵的 nabob,現在成了帝國擴張的前沿。現在在印度的皇室士兵有兩萬,東印度公司有二十萬。

1801 英國入侵埃及、1795 Ceylan、Mauritius 1810、Java 1811 

埃及 1801 - 1840 英法角力

1802 亞眠合約以為會帶來和平,然而 1803 英法又開始打,直到1815/6的滑鐵盧。

Lord Minto 1806 - 13 印度總督

埃及1882才被英國佔領,1914變成大英帝國的保護國。

1830 法國入侵 Algeria

投降條約十六條:法國把三年研究的文物的管理權讓給了英國。

法國1802年出版維旺德農的《上下埃及遊記》,造成一股埃及熱。在這之前真正去過埃及的人很少,對埃及的了解都在聖經和希羅多德的《歷史》裡。補償心態,1809-1828法國出版23卷的《埃及記述》

大英博物館:在之前還是私人捐贈物品的博物館,就算有埃及文物也是希臘羅馬時代,現在突然有大批屬於國家(不是皇家)的物品出現,完全改變了它的收藏方向。隨著帝國擴張,也越來越顯包容。

Drovetti 德羅韋蒂:為(From Savoy / Piedmont 但是親法,1896年拿破崙征服義大利,他隨之加入法國軍隊)支持 Muhammad Ali pasha,英國則支持馬木路克郡法阿勒菲貝伊。1807年英國帶著六千六百人登陸,最後戰敗。他長期三十年待在埃及可能是因為與當地已婚婦女的一段情,兩人在一起十五年後對方的(開麵包店的)丈夫才同意離婚。可能因此無法回法國或升官。滑鐵盧之後波旁王朝復辟,他被革職,當時的他每年都去上埃及搜刮,已經有驚人的收藏,此刻變成了他唯一存在的理由。1821 重新被任命為法國領事。1829 終於離開埃及。

Elgin Marbles:當年希臘是Ottoman的一個行省,Duke Elgin 在 Saltan 那裏拿了許可證將起帶回英國。

Henry Salt 索爾特:鄉村醫生之子,獲得豐富遺產,但要靠自己往上爬。野心比技術大。攀上瓦倫西亞子爵與其一起去東方旅行。1806年出版《印度、錫蘭、鴻海、阿比西尼亞和埃及等地航遊記(當時瓦倫西亞子爵陷於醜聞:他聲稱妻子通姦,妻子稱他是同性戀,並要求她生子,誰都可以),善於社交的他在1815年聽說米塞特此曲埃及總領事,便要求熟人致電外交大臣,三週內得到了職務。途徑巴黎,當時滑鐵盧戰役剛結束,投降條件裡重新要法國歸還文物。空虛的羅浮宮再次激起法國人收藏的熱情。

Giovanni Belzoni 貝爾佐尼:出生於 Padua,法國入侵義大利後在歐陸到處遊蕩,亞眠合約後到英國加入馬戲團,和英國太太莎拉去了被英國征服的馬德里,最後兩公尺高的他在 Malta 路上被埃及海軍招募。之後為索爾特挖掘文物。1815到埃及,1818 與索爾特分道揚鑣,他認為他在為英國工作,索特爾卻認為他只是他的手下。同時索特爾也開始在瓦倫西亞子爵面前強調自己的獨立性(不再是他的手下)。1823年重回旅途,死於去非洲傳說的黃金之城 Timbuktu 的路上。

貝爾佐尼在1820回到英國,受到盛大歡迎,他租了一個房子,將在埃及的模型重設了一個在倫敦市區,開幕就有兩千人搶著買票觀賞。和索爾特給大英博物館列出清單(和價錢)被後者認為沒有紳士風度而看不起,最後不但要寫信與眾人道歉,還灰溜溜地用兩千磅把一切賣給大英博物館,類似1822年貝爾佐尼把所有展品拍賣所得到的價格差不多。

Muhammud Ali Pasha:為現代化需要歐洲各地的大量技工,吸引各方人士來到埃及。請來許多軍事顧問,有法國和義大利軍官。送交換學生去法國學習,是當時第一批。

當時英國崇尚冒險家,出版許多冒險家的書籍。

1822年年輕法國學者轉譯出埃及象形文字。當時希臘想從 Ottoman 獨立出來,英法支持,但 Muhammud Ali Pasha 卻要聽 Ottoman 的指揮去阻止希臘獨立,同時英法又要和 pasha 維持關係才能繼續在埃及挖掘。法國(波旁王朝)以全國之力贊助,同時英國的 Salt 和 Belzoni 卻以私人方式挖掘,英國還愛買不買。但1823德洛維蒂將收藏賣給 Sardinia 國王(當時統治他家鄉 Piedmont),獲得大量金錢和地皮。1826年二月,法國在喪妻喪女如今淒慘的 Henry Salt 手上買到了他的收藏。晚年在埃及過的異常悲慘又無法回到英國的 Salt 死於1827年。

邊緣人物,“收藏文物是在英國社會出風頭的方式”,也是在法國贏得金錢、權力和影響力的手段。

1451 Ottoman 奪走 Constantine (From Byzantine),希臘變成一個行省。1821 革命在各地爆發,想獨立於 Saltan。1827希臘正式向英國求助,Pasha 兒子在希臘的暴行震驚歐洲,歐洲盟軍在 Navarino 大敗易卜拉欣。

商博良:1828年抵達埃及,受法國國家委託搜集文物。

1820,此刻許多英國人到埃及過埃及生活,不像法國人待在自己的區域,去印度也會順便途徑埃及。他們用埃及方式吃穿,在奴隸市場買自己的太太。以前的“邊緣人物在這裡為自己找方式往上爬”的模式,如今變成了“貴族在這裡佯裝自己是邊緣人”的浪漫法外之地。

1835 Pasha 終於頒布禁令禁止文物出口,聲稱自己要在開羅建博物館,然而也只是說說而已。重點還是今日信仰伊斯蘭的埃及人根本不注重異教徒的古老過去,就算開羅博物館最後真正在 1865運行,主事人還是法國人。一直到1980-90年代埃及人傷害西方遊客,內心想著的還是要脫離英法對他們國家的干涉。

1837 Victorian age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