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30日 星期五

《群島 Island》胡晴舫

 “不要認為這真的與你個人有關,那只是社會潮流的自然現象,潮來潮往,名人載浮載沉,你是誰根本不重要,群眾不認識你,也不想真的認識你,他們不在乎你是黑是白是貓是狗,還是無生命的吉祥物,他們只是需要借用你的十五分鐘,來確認自己的社會隸屬感。透過與他人一同討厭一件事或一個人,他們因此形成一個有形或無形的團體,感覺享有共同的價值嗜好與道德情感。對他們來說,你是亨利四世、湯顯祖還是波布,搞法律的、寫字的還是算帳的,你內心是否寂寞,你人生是否快樂,皆無所謂,他們在你身上要看到的是他們自己,你只是他們舉在面前的鏡子。社會隸屬感對我們這個國族認同超級混亂的社會來說,真是太重要了。”

活在人情如此高壓的社會形態下,人們原本應該想要掙脫如此不健康的社會箝制,卻反倒過來更加嚴厲彼此檢驗。幾乎像是出自受害者想要尋求復仇的心態,社會道德的受害者上了臉書皆成了加害者。每一名網路的道德魔人恐怕心裡皆有遭現實生活灼燒之後的傷痕,帶著幾乎是同歸於盡的凌虐心態,將不認同的行為上載臉書,就像把人綁上柱子,下面堆滿待燃的柴火,吆喝眾人群集來公審。炙熱有光的眼神究竟是因為憤怒而發亮,還是因為內心受苦而有股變態的愉悅,有時真是難以分辨。但也因為有臉書,私領域全被暴露出來,原本到了公領域都該收起來的言語舉止反倒因為展演的需求,而變本加厲。

當身體不再是靈魂的居所,靈魂化為電流,奔入虛擬的時空,愛情果真是名副其實的來電,而戀人的名字是一個帳號。新戀情就是新頁面,開啟變按鍵,結束只需滑掉。戀人的功能越來越像手機上的應用程式,用來增添生活的美妙與方便,過段日子生膩,遺忘,一秒鐘空檔突然想起來,隨手刪掉。

《階級世代:窮小孩與富小孩的機會不平等 Our Kids: The American Dream in Crisis》Robert D. Putnam

不平等研究 Inequality Studies
深入強大的田野調查

破碎的美國夢:居住隔離、教育隔離、婚姻

戰後30年、1910 - 1970、1970-Now(2015)A tale of two half century
1945 - 1975 是一切向上提升的好時光 Absolute mobility 高度絕對流動(和相對流動 relative mobility 比較)貧富差距不懸殊,大家住在一起,去一樣的教會和社區

2009 - 2012,

2004 年,富有1/4和貧窮1/4上大學的比例是17倍
階級流通從1970開始停止,教育和經濟
種族差距變小,貧富差距變大

家庭

1950 4% 是婚外生子,貧窮1/2 黑人80%是婚外生子,白人也有一半(4倍)
1970 富有1/3的離婚率下降,貧窮1/3離婚頻繁,進入脆弱的家庭關係 fragile family
現代人更容易同居,同居時不小心懷孕,又分居 multi-partner fertility, blended families 父親也不太常保持關係,沒有父輩支持

1960 只有 6%單親,現在有一半。非婚生子大部分不是年輕人而是25 - 34 的成年人。3/4非婚子女事成年人生的。高學歷母親的就業率事70%,2010 低收入家庭母親就業率事 30%
新移民反而是“美國保守價值”的中堅份子,家庭聯繫堅固:Traditional American Family

1980 工廠倒閉,貧窮女性更需要愛情(和經濟支持)
30年代美國大蕭條期間,150萬對婚姻離婚,20萬小孩無家可歸,經濟崩潰等於婚姻崩潰

西南 bible belt 的離婚率和單親率比其他地區更高

1980 War on Drug,多4成人坐牢
1990年黑人有一半小孩的父親坐過牢
只有父親的單親家庭小孩會更焦慮、暴躁
只有母親的單親家庭小孩會更早有性行為,更早懷孕
單親家庭越多,向上流動最遲緩

教養

Atlanta - Black Mecca
Poor in the city, rich at suburb

六歲有問題的小孩通常1.5歲已看得出來。神經發展:give and take, contingent reciprocity, serve-return, 

3 - 5 歲 executive functions: 注意力、衝動控制、心理調適性、記憶力
有毒的壓力 toxic stress,會讓這些能力減低。壓力荷爾蒙破壞大腦發展,改變大腦架構。
後天壓力比先天基因關鍵,好家庭的孩子聰明、健康、更能承受壓力
7 歲開始培養社交技巧 soft skills - 輪流排隊,聆聽他人

1980年推崇 intensive parenting: concerned cultivation 管教 vs natural growth 自主管理
hug / spank ratio 

promotive strategy 推動 vs preventive strategy 防止
富有比貧窮花更多時間和金錢在小孩身上:在一起吃飯的機會是五倍、花在教育方面的金錢是九倍、在一起的時間多45分鐘

學校

1840 - 1850 common school movement
1910 - 1940 highs school movement
1862 - 1890 Land-Grant college movement
1940 - 1950 G.I. Bill

2001比25年前小孩成就差距 30-40%
種族差距變小,但種族內部階級差距變大
小孩落差在進入幼稚園已很明顯
18個月到六歲認知差距一樣

1,居住分級(學區)好學區學校貴20萬,雖然國家投入給每個學生的資源一樣,甚至更多
“牙套指標”學區裡越多人裝牙套越富有,父母的投入越多。同儕壓力下同學有錢,自己功課也變好。

1995 - 2005 霸凌
郊區減低60%
城市減低43%

2,課外活動的正面影響
但許多課外活動要收費。偶爾參與課外活動的學生有 70% 上大學,是從不參與課外活動學生的四倍。Idle hands theory. 有 mentor 的 soft skill、性格建立都好很多

現在的學校變成了反應社會不平等的 echo chamber




















社群

Mentor 
1970 改變/搬家
1990 毒品

Social Capital 
社經地位好的和社經地位不好的1/5家庭比起來有 20 - 25% 更多朋友。
更多長輩不是家人,而是專業長輩:牧師、教練、家裡的律師醫生等各專業的朋友

40年研究裡,社經地位好的年輕人更多使用毒品和酒精,但安全網讓這些不會影響他人生。

Digital Divide - Digital literacy skill - 更多好資訊,更能正確找到資訊

"Neighborhood inequality" collective efficiency 
有錢的社區更信任自己的鄰居,窮社區活在懷疑和恐懼中 hostality 

上教會的 40 - 50%進大學的機會更高,但更少窮人上教會

結論

家庭結構、居住隔離、學校品質、社區凝聚力、所得不平等
努力力爭上游的小孩遇到的阻力太大。

"Communitarian: it takes a village"

GDP 4% 損失
1 貧窮兒童沒有生產力,經濟投入 1.4%
2 犯罪 1.3%
3 健康 1.2%

越窮的家庭越不參與政治,不知如何參與,沒有心力參與,削弱民主

The Politics of Mass Society: 最沒有機會參與正式或非正式集體生活的人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 這些群眾的主要特質不是殘酷和落後,而是孤立以及缺乏正常的社會關係

解決方法:
Tax Incentive 扣稅額更高,有更多錢可以教育孩子(忽略根本沒有工作的人)
Jail - Rehabilitation Services 讓更多人可以對經濟和家庭做出貢獻,全職家庭的小孩表現更好

加強學前資源:
Early Head Start
Educare
Preschool Program

Talent Transfer Program
好老師往往在壞學校待不下去。讓最好的老師加兩萬塊薪水去最最糟糕的地區,最後學校和老師都得益。
Vocational School 職校
Community College 
Mentoring Program

2021年4月29日 星期四

Exterminate All the Brutes

人類歷史的大部分時間裡,奴隸制度不在文明的對面,而是深植於文明之中。埃及、希臘、羅馬,無一不是由奴隸扛起。奴隸與文明同義,能留下華麗制度詩文的地區,都是奴隸背負了一群閒人的地區。工業革命,石油、煤礦出現前,人力就是能源,掌握能源等於掌握發展的能力。

奴隸是各族征戰的原因和結果,是傳奇港口的關鍵貨物。476年羅馬帝國崩潰,6世紀阿拉伯人征服北非、地中海和中東,從俄國、巴爾幹到北非將奴隸運到當年的世界中心巴格達。巴格達在 869 年的 Zanj revolt 黑奴反抗中屠殺五十萬到一百萬奴隸,大傷元氣。港口開羅變成下一個中心,在沙漠民族柏柏爾人的帶路下穿越沙哈拉沙漠,打通非洲之心;找的是金子,金子需要挖、需要運,金子總是伴隨著奴隸。

一直到12世紀,估計有九百到一千兩百萬名奴隸穿越沙哈拉沙漠和東非路徑前往歐洲和中東,遠至中國和日本。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奧圖曼帝國攻下,斷了東方的貿易路,梵蒂岡報復回教的方法是鼓勵葡萄牙殖民,開啟大航海時代。

從1516到19世紀初,有一千三百萬黑奴被西歐奴隸主當作貨品和牲畜,橫跨大西洋到海洋另一頭。船從歐洲港口到非洲“黃金海岸”載滿黑奴,前往各國的加勒比海小島,小島的主要產物是糖。黑奴如果沒死在橫跨大西洋的奴隸船上,到了單一作物的種植園小島,壽命也只有八到十年。

美國的國族神話建立在獨立與平等,然而能享受平等權利的不包括奴隸,更不包括“野蠻的”印第安人。就像教廷花了很久才能決定南美的印地安人算人類。神僕的想法往往和經濟現況很有默契,需要奴隸與土地時異教徒沒有靈魂,野蠻人不算人類。到了1850年,歐美人還在“欣賞”各國土著,將各殖民地、島嶼的原住民送到城市做為觀賞娛樂用;各種隨者進化論而來的偽科學大行其市,“他們不算人“,“他們算半人” - 我們花了很久才搞清楚。誤會和偏見則從未解決。

海地導演 Raoul Peck 在 HBO四個小時的紀錄片《消滅所有的野獸 Exterminate All the Brutes》打響“文明人“一大耳光,所謂“發現新大陸“不過是屠殺土地上所有住民,傳播文明的方法是殖民和滅絕,大屠殺的概念和行為不是來自希特勒,只是在機器進步到那裡前,人命還算比較值錢。

有機器了,有能源了,沒土地了,沒資源了;問題已經不是誰是不是人,而是我們從來不需要這麼多人。西方不願翻臉,是放不下眾多奴隸。中國概念裡沒有“強制勞動”,活著本質就是勞動。你說蓄婢是買賣人口,我說桃姐和我感情一流。你說每個人都有權利,連動植物都有靈魂;這麼擁擠又要這麼鮮明,其實出生已像不曾存在過。

DW Slave Routes – A short history of human trafficking
奴隸貿易 - 買賣人口簡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nQvC9c-3K8&t=0s
DW Colonial Crimes 殖民罪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WFTSM8JppE
消滅所有的野獸 Exterminate All the Brutes (Raoul Peck, 2021) #HB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0VdBPkHQow

2021年4月27日 星期二

Slave Routes

476 - 1375 Beyond the Desert 


Economic trade: demand for labour
Source of energy before oil

476 羅馬帝國崩解後,世界分成幾塊不同地區 (Visigothic, Ostrigothic, Slavs, Berber, Byzantine, Nubia, Arab) Nubian和開羅變成奴隸和貨物集散中心,中東與非洲。

641 Arab expansion: Medina, Fustat, Alexandria

769 sign a pact with Nubians (360 slaves a year)

阿拉伯人用奴隸打仗,征服大塊土地,土地上的部落可以用定期交出多少奴隸的方式躲過災禍。回教徒佔領整個南地中海和北非,由北非運人到世界新中心巴格達。

9c Abbasid dynasty, swamps around Basir into orchards 用非回教徒。

850 地中海到 caucasus, turkey, balkans, Russia
Nubia, Ethiopia, Zenj (Persian: black)

869 Zanj revolt: to Abbasaid dyn
50 to 1m slaves were massacred
Declined of Baghdad, rise of Cairo

埃及 late 10 - 13 世紀,印度來的奴隸開始變成主流。女奴進入家庭,也有陪小姐長大的婢女。Berber 開始變成回教徒,教阿拉伯人穿越薩哈拉沙漠。

1235 開羅到 Timbuktu(Mali首都)當時有大金礦,金礦和奴隸總是共生。Charleman 倒是禁止奴隸,但也有限。Timbuktu每個月出口千人奴隸,穿越沙漠會死30%。

1375 Catalan Atlas - 地圖 Trans Saharan slave trade: 350萬奴隸從北非港口出口到歐洲,甚至日本中國。7 - 14世紀。淺膚色奴役深色皮膚。

1375 - 1620 For All the Gold in the World

1443 葡萄牙 Henry the Navigator 為了打敗回教徒,找了一群罪犯穿過大西洋。一世紀間變得超有錢,從中國澳門來的船。用網捕捉平民,帶回去當作奴隸 - 1444 Lagos 上岸。想找金子,卻抓回奴隸。

Ceuta/ Genoa/ Messina/ Constantinople/ Crete/ Cyprus/ Aleppo - slave from Balkan

1453 Constantinople 大戰讓東線變成回教的。梵蒂岡報復回教的方法是鼓勵葡萄牙殖民和奴隸。

1455 大家瞬間都往非洲跑。
1471 佔領非洲小島 Sao Tome,發現 Kingdom of Kongo 沒有回教。王變成基督徒 King Alfonso. 歐洲來的新物品換 Kongo 的奴隸,帶奴隸去 Elmina 挖礦(Elmina 金礦 Gold Coast)

Sao Tome 第一次開始在這裡殖民,之後變成全球的殖民模式:種甘蔗、咖啡、可可。「強迫長時間勞動」

1500/2/23 Belen 出發,找到巴西
1516 Sao Tome 出產奴隸
里斯本有黑和白貴族共處。
Belen 的大教堂便是靠奴隸賺來的,但歷史在 1755 大地震消失了。
1500 有 10% 人口是黑人。
現在的南歐有一半以上人口都有非洲血統。Luanda 變成最大的奴隸出口港,23%左右,主要去巴西,一年兩萬人。

Sao Tome 開始有抵抗軍。葡萄牙人有意製造混血兒,多一層人可以保護純種白人 - the son of land. 開始綁架 Kongo 人。

是經濟問題不是人權問題:黑人也可以有黑奴,前黑奴也可以脫貧開始養黑奴。但奴隸往往有身分認同的問題:我在歐洲,不在非洲,卻不知道自己的根在哪。

1595 Amador 反抗軍革命成功。葡萄牙人把生意和有糖技術的農工帶去巴西、加勒比海。

1620 30萬人到美洲和加勒比海

1620 - 1789 Sugar to Rebellion

Guadeloupe -

74% of slave works for sugar
17th Sugar fever
Mid-16 Elizabeth times
1620 開始搶加勒比海海島
Enslaved Indians - Plantations
8 - 10 years of life expectancy in plantation (work force)

1680 London Bank of England
Lloyds - insurance
Black Wall - special trading area

1663 slave trade
Lorient, Nantes, La Rochelle, Bristol, Copenhagen, Liverpool, Bordeaux, Antwerp - Sail to Africa

1669 slave money flow back to Rouen, Orleans, Angoulene
Built 500 fleet, 74 gun ship

16000 Dutch
3000 England

1685
Africa has fortress to hold these slaves in Gold coasts (Ashanti Fanti) European built all over the Atlantic coasts
Goods exchange slaves

Changed African culture: Powerful men emerges and violently kidnapped, detent, murder

保持白人主子的威嚴,暴力很關鍵
一個奴隸工作四年才能回本
逃進森林的奴隸:maroon slaves, cimarrón (西班牙語:逃走的牛)

1780 abolishinist 出現,印傳單
Zong massacre 船長丟奴隸下水,騙保險金
Granville Sharp: this is mass murderer
1789 Gustavus Vassa: Nigerian, 11 leave home, 21 buy freedom

7.7m deported.
1m from Senegambia
3.4m from Benin Biafra
3.2m from central Africa
73000 Eastern Africa

1800 山裡的人夠力反抗英國
Senegambia 開始抱怨物質文化

Hell middle passage
South Carolina, Charlestown
奴隸船進港時遠遠就能聞到:
Stank of human misery

Foundation of American and European Atlantic capitalism

Britain 1633 - 1807
2,755,830 deportation

1807.3.25 British abolished slavery
1833 Salvery Abolition Act

1789-1888 Slavery New Frontiers

Rio 19th 2m slave arrived
Largest slave trade
After Nigeria 非洲黑人最多的國家

1791/8/22 slave revolution swept whole plantation system, 12 years
1804 Haiti Free
全球一半的人工崩潰

All move into America:

Sugar in Cuba
Cotton in US
Coffee in Brazil

Colonial vs Metropolitan
Industrial society need much more cotton

1815 cessation of slave trade on commercial rivals
3-5% to America
1800 - 1830 majority in America
Thomas Jefferson want to close the slave trade, so the slaves he own can be more valueable

1820 cotton trade along bank of Mississippi
1m slaves all deported down south
New Orleans and Natchez became new slave epicentre

Industrial slavery
14 - 22 years old

1815 - 1850
35 years 2.2m, 400000 captives from eastern coast Zanzibar
Worlds last slave trade port
1860 200000 out from Zanzibar, Arab and Swahili traders

1824 abolishment: Spanish - British - French - Dutch

1861 - 1865 American civil war
South still using law to repress
4m ppl emancipation

1873 European sent in armies in Africa west coast
Tanzania
After abolish, these slaves not going out, then stayed in and work

Abolitionist Explorers (missionaries)
1874 Henry Stanley buy land for Belgium king
Evangelising missions to imperialism
Stanley fall, Stanley pool

Use race - now African rulers whom trade 500 years have no rights

1888 Brazil abolishment
1891 230000 European arrives
Immigration of poor Europeans

12 centuries, 9 - 12m by Trans Saharan and Eastern routes
1516 - 1800 13m to America’s

5千萬非洲人因此過世

《守門員的焦慮》Peter Handke

失業後搬到旅館,勾引電影院售票員小姐,然後在她家殺了她,隨即跑到國家邊境住下來的故事。整本書都用極為焦慮的方法寫下來。對一切過分敏感,和現實逐漸脫節。聲響和畫面變得奇怪,不是太大太小就是太遠,閱讀過程就像清醒的嗑藥。橫著讀更暈眩。前守門員等待球射進欄的焦慮。等待被警察抓到的焦慮。


//夜半,他被隔壁房間的爭執聲所吵醒;不過,也可能是因為突然醒來,他的聽覺因過度刺激而將聲響當作爭吵。他以拳頭敲了牆壁一下,卻聽到水管吱喳。水被觀賞;安靜下來,他又入睡。//

《夢外之悲 A Sorrow Beyond Dreams》Peter Handke

好想整本都抄下來。提醒我歐陸小說有多好看。

五十歲就自殺的母親的人生。在無聊的小鎮愛上有婦之夫,懷孕。分娩前嫁給他父親,戰時脫離小鎮去柏林,沒多久又得回到小鎮。重新殺死自己。孩子都長大後跟他一起讀書,提醒自己再也得不到的一切。清理那扇小窗子裡的所有東西,為了讓別人看起來舒服。不停生病。說太多話又保持沈默。好好的吃完最後的晚飯,好好的躺在床上去死。

036
一個女人出生在這樣的環境裡,自始就注定死路一條......沒有其他的可能性,一切都已預定:開點小玩笑,吃吃地笑,短暫的手足無措,然後是第一次陌生嚴肅的表情,不久後就又開始卸下這個表情,孩子們出世,忙完廚房裡的工作後還會留下來,自始別人就不注意聽她說話,漸漸地自己也不注意聽別人說話,自言自語,腿力不繼,靜脈曲張,只剩下睡覺時喃喃自語,婦科癌症,最後與死神的會面也是可預期的。就像那一帶女孩子們常玩的一種孩子遊戲,裡面有幾個停靠站叫做:疲倦/虛弱/生病/病重/死亡。

067
個人的命運,就算真的曾經發展成有個人特色的命運,也會連夢想的殘渣都讓它失去個人色彩,在宗教儀式裡,風俗習慣,以及良好的道德風尚中,被弄的精疲力盡,直到個人幾乎沒有留下又人性的東西:“個人”只不過是用來罵人的字眼。

充滿痛苦的念珠串:充滿榮耀的念珠串;豐收節;慶祝公民投票;選美會;為兄弟情誼乾杯;愚人節;守靈;除夕夜的接吻 - 這些形式表達出個人的憂傷,傾訴的衝動,進取心,不可一世的感覺,嚮往他鄉,性慾,甚至是與一個顛倒了的世界玩的每一個思想遊戲,在這樣的世界裡,所有的角色都可以互換,自己不再是自己的問題。

隨興過日子 - 工作天時去散步,第二次陷入愛河,身為女人單獨在飯館裡喝杯酒......,這已經算是胡鬧了:別人最多只是“隨興地”同聲齊唱,或是請人跳支舞。

自己的故事,還有自己的感受被騙走後,人們隨著時間過去,開始變得“怕生”,好像平常談到寵物,比方說像馬那樣會怕生:人們變得害羞,話很少,或是變得有點瘋狂,還會在屋裡亂叫。

前面提到的宗教儀式在這種情況下就具有安慰的作用。這種安慰並不是接受一個人,反而是人們去接受它,使它變成生活的全部;最後終於同意個人是微不足道這種想法,不管怎樣,個人沒有什麼特別之處。

人們徹底地不再期待聽到任何個人的消息,因為不再有打聽個人消息的需要。所有的問題都變成空洞的言辭,而它們的回答都是刻板的,所以不需要人來回答,東西就夠了:為了滿足自己對死亡的渴望,甜蜜的墳墓,耶穌仁慈的心以及慈愛的、滿懷痛苦的聖母瑪麗亞,昇華成為崇拜的偶像,使得自己每條拮据困苦的生活變得甘美;人們可以為這些安慰人心的偶像而死。每天以同樣的形式去處理永遠相同的事情,最後這些事情對一個人而言也會變得是神聖的;無所事事不好,工作才是美好的。反正也沒有其他的選擇。

人們不再注意任何東西。“好奇”不再是個性的特徵,而是一種女人的,或者像女人那樣的壞習慣。

但是我母親的個性很好奇,而且不知道半個可以安慰自己的偶像。

084
攪拌器,電爐,洗衣機:越來越多自己的時間。但是只是嚇僵了似的懶散的站著,想到過去大半輩子,生命中最好的一段時間,自己永遠是做完所有工作的人,想到這個就頭暈。就連感情都得節儉的運用,頂多在許下承諾時,才會表現出來,接著又得立刻巧妙的掩飾過去。從前全身散發出來的生活樂趣,現在偶爾才會表現出來,如果靜默沈重的手悄悄地,害羞地抽動了一根手指的話,另一隻手會立刻蓋住這隻手。

087
但是我母親並沒有變成既膽怯又沒有個性的人。她開始表達並且堅持自己的意見和感受。因為她不需要再為別人竭力效勞,她漸漸找到自己。不再心浮氣躁。她給別人看得那張臉是她勉強覺得合意的。

她看報紙,更愛看書,書裡面的故事可以拿來跟自己的生命歷程比較,她和我一起看我的書......對那些作品她並沒有表達出什麼高見,只是把特別吸引她的地方重述一遍。有時候她會說:“可是我卻不是這樣的”,好像那位作者在描寫她本人似的。她把每本書當作是描寫自己的一生在讀,同時她的精神也重新活躍起來:第一次一邊看書一邊終於講出自己的事:學著談論自己:每多看一本書她就想起越多。這樣我漸漸知道一些她的事情。

到那個時候為止她把自己弄得很神經質,自己的存在令她很不愉快:而在看書和說話的時候,她深深地沈浸在其中,然後帶著一種新的自信重新浮現。“而且我又變得年輕。”當然她把這些書只當作過去的故事來讀,從不當作未來的夢想;她覺得她已經錯過了書中的一切,是永遠不可能彌補的。她自己已經太早放棄每一個未來。所以現在這個第二個春天只不過是讓過去做過的事情煥發一些光彩而已。

文學並沒有傳授她從現在起去思考自己的問題,只是告訴她一切都已太遲。她本來應該可以有所發揮的。而今她最多也只是偶爾會想想自己,偶爾允許自己買菜時上餐廳喝杯咖啡,不再那麼的在乎別人對這種事情的意見。

她變得對丈夫寬容,讓他把話說完;不會在第一句話時就使勁地點頭說出他正要說的話。她同情他,時常因為真正的同情而完全不再武裝自己 - 即使另外那個人一點也不痛苦,可是或許只是想像他在一樣特別能表明自己解脫掉的絕望的東西周圍:在一只法郎已經剝落的洗臉盆邊,一個因為牛奶老是溢出來而變得黑黝黝的小電爐邊。

039
她正拿她唯一的愛情開玩笑。她自己又覺得有趣的是,她正好喜歡上一個這樣的人。他比她矮,大她好幾歲,差不多快禿頭,她都穿平底鞋和他走在一塊兒,而且老是得調整自己的步伐去配合他,好挽著一隻不想挽她的手,還會一直從這隻手裡滑下來,他們是既不相配又可笑的一堆,但是二十年後她仍然渴望能再度經歷感受到像這個銀行職員曾給她的那種吝嗇的,遵照行為準則手冊做出來的關注。但是不再會又別的人了:當時的生活條件教她去愛,必須一直固定地愛一個東西,不能交換,也不能以別的來替代。

044
在都市裡生活時,我母親就相信,已經找到一種有點適合她的生活方式,不論如何,她自己覺得舒服的生活方式 - 而現在她發現,其他人藉著排斥每個第二種生活方式的可能性,而以代表他們認為唯一可以使人幸福的生活內容的姿態出現。當她不是用報告式的句子說自己的事時,只要一個眼神就可以封住她的嘴。生活的樂趣只不過是腦子裡的傻念頭,像工作時踩著舞步,哼支流行歌曲,因為沒有人會接受這種想法,所以到最後只有自己是這樣,不久以後,自己也認為自己是個傻瓜。同時其他人以自己的生活行為當作別人的榜樣,為了樹立榜樣而吃得很少,為了樹立榜樣在人前沈默不語,去教堂懺悔,好讓留在家裏的人想起自己的罪惡。

2021年4月26日 星期一

《香港簡史 A Concise History of Hong Kong》John M. Carroll

香港古史裡是百越人
南越王國 111 bc 被漢武帝滅了
南宋皇帝曾一路逃到九龍(宋帝昊)

1557 明朝 Portugal,Macau
1654 東印度公司在澳門落腳
1684 明解除海禁
1771 東印度公司在廣州
1759 清朝開放廣州口岸,公行制度。每年10-3月可經由特定行商來往。其他日子去澳門。早期女性很少。

選香港因為深水港不怕颱風

1834 東印度公司壟斷權被 cancelled
1839 3月 林則徐禁菸
1853-56 克里米亞(英國、法國、Ottoman 和俄國打仗,50萬人死)
1850s 各大殖民地反抗
在香港也有毒殺歐洲人的傳言,華洋不妥
軍管 1895 年宵禁才撤銷

1841/1/25 英國上岸
1842 南京條約,割讓香港
1860 北京條約,割讓九龍
1898 租用新界,時約99年(當年上北京談判的英國官員 Claude MacDonald 覺得“99年和永久是一樣的意思”)

逃難處
1851 - 1864 太平天國(24萬人死,1853 - 59)
1911 - 1920  辛亥革命
1937 抗日
1949 中共

1845 - 1941 鴉片經濟繁榮、奴隸經濟繁榮。美洲禁黑奴的結果是華工出洋。
1884 法國打越南、福州

香港和印度之間的 棉花和鴉片貿易是最繁榮的
殖民政府
1864 HSBC

1976 Richard Hughes 說香港是 Borrowed Place, Borrowed time

華洋共治
1869 東華醫院
1862 皇仁(中央書院)
1872 開放
早期英國人各種俱樂部,不過因為殖民主執迷社會地位,因一般來自中產階級,沒有真正貴族

階級法則:控制,管理
一直到 1859,港督 Robinson 還抱怨政府沒人會中文
1880 過百名華人在立法局,非常腐敗,誤會叢生

男女比例
1872 華人 7:1 洋人 5:1
1876 5/6 女性是妓女
19世紀末俄國反猶,還有不少 Russian Jews。還有不少“鹹水妹”,原本住在船上的沿海民族。
1897 一半士兵染性病

婚外情不少混血兒出世

1870 妹仔、婢女
1894 鼠疫
1926 行政局,第一個華人進行政局

1947 - 57 港督 葛量洪 說“新界比中國更中國”
1880 - 90 許多人從加拿大、美澳回流(美國1882的排華法案)
1896 中華會館

1902/1904/1918 不許住太平山 山頂條例
1919 長州留給傳教士渡假
1946 取消以上條例(戰時華人關係提升)

1899 華商會所(進不了英國會的混血兒搞的)

//......1923年孫中山在香港大學演講,宣稱他的革命思想發源地「即為香港」。他說,香港的秩序整齊而安穩,和中國的混亂腐敗成強烈對比,激發他發動革命。「我恆默念...何以如此不同?外人能於七八十年間在一荒島上成此偉績,中國以四千年文明乃無一地如香港者,其故安在?」//

1911 武昌革命,1913 國內亂,香港人對孫中山熱情不再
1914 難民 50萬
1912/3/11 香港大學
1918/2 跑馬地馬場大火災
1919 東亞銀行(華人開的銀行)
1920 大罷工
1922 海員罷工
《緊急狀態條例》
《維持治安條例》
1925 - 26 香港大罷工 - 25萬人回流
1927 《非法罷工與停業條例》
1930 胡志明在香港開始越南共產黨

1927 蔣介石在中國(包括他弟在的廣州)搞白色恐怖,共產黨人南下
1930 想進香港(香港和廣州 和 中國和北京 的外交關係不同,香港這裏處理的事情,北京還沒)
團結:New Identity
二戰前不想太多亞洲人進政府
Eurasian DB,Asam 皇仁,兩者不相往來

英國本地工黨時代,社會主義和人權抬頭
1922 十歲以下孩童不可工作
1920/30 反蓄婢(英國婦女參政)
1930 反對兒童勞工
1937 每年路上有 1300 棄屍
1929 路上死嬰有 1851 人

1914 歐洲警察的人工是華人和印度人七倍,1939 變成 8倍
1946 開放華人公務員,但到1966年都還很少

抗日
1938年廣州人帶著錢逃亡香港,工廠人才都到,國民黨、共產黨也到
1941 150萬人
1940 英國撤僑去澳洲,澳洲排華,混血兒被留在馬尼拉
1941/12/8 攻擊香港、馬尼拉、菲律賓、珍珠港
日軍佔領香港3年8個月

戰後開放政府高層職位給華人,以免像印度想獨立。席克教離去。
戰後上海工業家來港。
戰前可靠的華人/混血兒意見領袖 羅旭龢 Robert Kotewell(Parsi mix)、周壽臣(曾國藩洋務運動的第一代留學生,在中國不被重用來到香港)、李子方這些戰時幫助日本人的不再有公職
港督楊慕琦下方權力,相信 City State
行政、立法。市議會2/3投票。(廢除山頂條例等歧視條例)
廣東政府原想免費供水,殖民政府怕人情也怕母國影響不願意,付錢買水。

1946 國泰航空
1946-50 一百萬人到
1949 CIA
1950 美國大使館,把全中國的外交官調來香港
1955 250萬人
1966 天星小輪暴動,警察貪腐
1960 400-500 萬人

67暴動後,更愛殖民政府,
1970 更多福利
1964 原本要政制改革,放棄
1971 小學義務教育
1978 中學義務教育

麥理浩:非殖民系統而是外交官系統出身的港督
1983 40%公屋,公務員多 70%(1973 十萬人 - 1983 十七萬人)
1970 公共預算 四千萬 - 1987 25億 - 1997 150億
1980 一半洋人公務員

1978 收越南難民
1980 取消抵壘政策
1982 關閉邊界
1984 中英聯合聲明

70/80 黃金年代

1979 Art Center
1984 AA
1985 香港藝術館

1974 粵語(歌曲)元年
1961 邵氏(新加坡人)、嘉禾(鄒文懷)

美軍 60/70,電視上很多美國節目
1982年深圳特區
1880地鐵

1962 Commonwealth 慢慢結束,許多人回流
1947/48 財政獨立,有自己的稅務政策,房屋和社福計畫。商業、匯率、自主權、行政和經濟實體
1980 麥理浩 肅貪倡廉
1974 ICAC (Jack Cater, John Prendergast) 
1977 警察反抗

葡萄牙 1974 年想還澳門,中國不要
九龍城寨三萬人(法外之地,還算中國)1994 夷平
1997 一成人離港

一國兩制是為了台灣設立,香港是實驗

//...... 對於香港回歸後前途的預言大多是「沮喪和徹底悲觀,最惡劣的情況是北京插手香港的政治和經濟事務,並且踐踏此地的自由,包括新聞自由、司法自由、學術自由和自由選舉。來自大陸的中國人還會帶來貪污腐敗、裙帶關係、任人唯親和其他相關惡習」。// 

然而1911年武昌革命,各省陷入混亂三年也達不到共和後,1913年孫中山回香港就已被冷眼相待了。沒有比香港人反應更快的。1850英美廢奴後大量華工經香港出海,美國1882年排華法案大量賺了第一桶金的華人從加澳美回流。內戰、文革、各國改朝換代都有人找來,罷工、日據也會退回廣州。

殖民主不是聖人,也有我行我素,貪污腐敗;雖然幾十年高官沒人會講中文更罔論理解,但本土(英國)思潮的確進步較快;福利變好是英國工黨抬頭,1920/30反蓄婢是因為英國女性開始參政,想到遠方還在買賣幼女不可思議(妹仔都成了後來的桃姐)。

有不給華人和歐亞混血兒住的太平山和一堆俱樂部,都是想擺脫在英國沒身分的自卑感;“高級華人”也有相應的自己的階級和社群功能,兩者不相往來,也相處得宜。還有波斯和猶太商人、歐洲各國的浪人、逃亡的俄國的猶太人、英屬印度的錫克警察......

戰爭、思潮,轉手的貨品流動的人,世界每一次震動,神奇小島又重組再來。70、80一切正好,唱歌、看戲、炒樓、肅貪...... 充滿希望時,開始了中英談判,讀到這裡突然每一句都恐怖又傷感,無一不導向活生生經歷的現在。 

是這樣吧,港口的命運是出發和到達。

2021年4月19日 星期一

《The Discomfort of Evening》Marieke Lucas Rijneveld

長子溜冰意外死亡後,荷蘭農場的一家人用各自的方法崩潰的故事。母親幾乎絕食,父親將一切吞下肚裡,二哥變成虐待狂,小妹算面對的最好,父母是虔誠教徒,三個小孩是在農場長大,終究要面對自己逐日發育的身體的慾望。作者主觀從十歲到十二歲,躲在從來不脫的外套裡,把自己當作未來的目的地,不將圖釘釘進地圖而是釘進自己肚子裡。現年28歲的作者說,“我父母不敢讀我的書,他們分不出那些是虛構那些是真實。” 書中不時有青少年自發的性愛遊戲和虐待動物的細節,是童稚筆觸才能自然流露的殘忍。作者19歲決定自己是中性,第一本著作的場景在家庭,學校的恐怖還沒開始。


'Just push,' Dad said. He came over and handed me a used tissue. His eyes were hard. I wasn't used to this expression on him, even though I knew he hated waiting because then he had to stand still for too long, which made him dwell on things, and then he smoked more. No one in the village liked to dwell: the crops might wither, and we only knew about the harvest that came from the land, not about things that grew inside ourselves.

I've discovered that there are two ways of losing your belief: some people lose God when they find themselves; some people lose God when they lose themselves. I think I'll belong to that second group. 

*
The teacher once stuck a pin in the world map on the wall at the back of the classroom. Belle wanted to go to Canada because her uncle lives there. It's good, the teacher said, to dream about places you'd like to visit one day. I pull up my coat and shirt until my navel is bare. Hanna's the only one with a sticking-out belly button - a pale bobble like a new born mouse that is still blind and curled up, the way we sometimes find them under the tarpaulin in the mound of silage grass. 

'One day I'd lie to go to myself,' I say quietly, pushing the pin into the soft flesh of my navel. I bite my lip so as not to make a sound, and a trickle of blood runs down to the elastic of my pants and soaks into the fabric. I daren't take out the pin, afraid blood will gush out everywhere, and everyone in the house will know that I don't want to go to God but to myself. 

2021年4月14日 星期三

《The End of Eddy》Édouard Louis

貧窮。暴力。有毒的男性主義。喝大了在路上露體直到把臉摔破把半個身體摔盲為止的叔叔。為了不想坐牢更努力犯罪的表哥。供出小屋裡性愛遊戲的表哥。努力變成不是自己的人。被揍和吐口水不止的幾年,都能認出施暴者的悲傷和早餐了。勉強自己忍住噁心去親吻女性。Laura。Sabrina。還是不行。窮是所有暴力的源頭。窮到離火車站都很遠。窮到沒有想像力只剩恐懼。窮到要將恐懼化為暴力對身邊所有能施暴的物品、原則、人施暴。窮到沒有選擇。只有早婚、生育、工廠、酒、壞掉的身體。


喚回不怎麼想起的青春記憶,青春真不是什麼好事情。身邊都是莫名其妙的人,就連你只是那個年紀都知道他們莫名其妙。想起你可悲的父親。因為太多事情掌握不了於是要糟蹋你與母親。還要玩那些無聊的遊戲。在外面連話也說不好。你覺得很累。很早就看破他的手腳。你不恨他,也不到那個地步,但他的眼界和小氣會讓你非常憤怒。

然而總是要折磨他為樂的父親送他到了車站,一口氣給了他20塊。要他一口氣用完。如果被搶就要命不要錢。然而他到了學校發覺所有人都和他一樣講話。他們不會握手會碰臉蛋。他突然無比正常。他突然發現或許他不是變態,他只是生來就有中產階級的姿態。到了大學更是這樣。

他學會吃學會穿。他終於不用裝作一個不是自己的人。

47
kind of sexual behaviour she didn't approve of. She was often angry. She'd take any occasion to voice her indignation, railing, day in , day out, against the politicians, against the new regulations reducing benefits, against the powers that be, which she hated from the deepest fibres of her being. And yet she would not hesitate to invoke those same powers she otherwise so hated when she felt ruthlessness was called for: ruthlessness in dealing with Arabs, with alcohol, with drugs, with any kind of sexual behaviour she didn't approve of. She would often remark that What we need is some law and order in this country. 

Years later, while reading the biography of Marie-Antoinette by Stefan Zweig, I will remember the people who lived in the village where I grew up, my mother in particular, when Zweig speaks of all the furious women, worn out by hunger and poverty, who, in 1789, descended upon Versailles to protest and who, at the sight of the monarch, spontaneously cried out Long Live the King!: their bodies - which had spoken for them - torn between absolute submission to power and an enduring sense of revolt. 

75
To keep us from seeing it as shameful, my mother would turn it into a game. We knew it was because we were poor and had no money; children understand that faster than people think. My mother would say Let's go collect some firewood, we could use a walk and it'll be fun. 

We pretended to believe her and she pretended to believe that we believed her. 

163/64
Sabrina's wish to study medicine provoked reactions of both amusement and scorn.

Listen to the stories that bimbo Sabrina tells about herself, thinking she's all special and better than the rest of us. Over time she gradually lowered her sights, just as my sister had done, from wanting to be a surgeon, to a general practitioner, then a nurse, then a nurse's aide, and then finally and in-home helper (making sure people took their medicine and wiping old people's arse, my mother's job).

2021年4月11日 星期日

《反穀 Against the Grain》James C. Scott

人類在二十萬年前變成智人,而國家也不過是兩百年的事情。只因為人口像病毒一樣繁衍,壓過整個地球,必須命名每一塊土地,剝削土地/海洋/宇宙/地心。也不過四百年前,地球上還有三分之一的人類活在自由之境,無主之地。 


不是人類馴服了穀物,是穀物馴服了人類。人類想出了辦法奴役其他人類。穀物看得見,可分割,可估算,可存儲,可運輸,同步成熟的經濟作物。便於計算與收稅,強奪與逼迫。 

你是穀物的奴隸。從“野蠻人”變成“文明人”意味著拋棄自由自在的獵人/採集/遊耕/牧民/獨立農人的生活,變成逐出伊甸的“納稅人“,像動物被馴服,逐漸失去自由的能力。國家是收稅的城牆,是紀錄、登記和測量的機器,用保護你的名義限制你的自由。 

被馴服的動物雌雄性徵降低,像羚羊不再需要大角,更早進入成年期,更早生育,行為模式卻保留少年型態,幼稚溫馴。一萬年中綿羊大腦容量少了1/4,雪貂三成,豬1/3,連野生虹鱒的大腦都比養殖虹鱒的大腦發達。馴養的動物情緒反應降低,像開始務農的智人變矮變弱(想想亞馬遜獵人精壯的身體),實用知識、飲食選擇、生活空間、儀式生活一致窄化,和馴化的動植物一樣容易招病。 

我們推崇的“文明”不過是中央集權的暴政遺跡,巨大的石頭與瓦礫建立在奴隸背上。大部分的人類活在歷史外 - 不是不曾存在,只是沒有群聚、沒有城牆、沒有稅務、沒有階級,便沒有主觀歷史。文字之初是用來紀錄可用資源:人口、土地、農作、牲口、庫存物質,再五百年才有文學、

神話、詩、君王。 神話是君王的神話,文學是君王的文學,詩是君王的詩,你是背著大石上金字塔汗流滿面開開心心勞動唱歌的國家的一份子;你說牆外是茹毛飲血的野蠻人,人家看你是不穿塑纖就會死的弱雞。

20 萬年前 Homo Sapiens
12000 年人類種植,定居社區
3100 階級、收稅、圍牆的出現
不是國家外沒有歷史,是國家才留下(主觀)歷史
至400年前,1/3 人類仍是獵人採集、遊耕、牧民、獨立農人

無國家 non-state
所有國家都被非國家體系包圍

一 掌握用或技術、栽培植物、馴化動物以及...... 我們自己

奴隸是國家存續的條件
城市死亡性居高不下
40萬年前 從剛開始被貓科動物吃 - 有了火以後的人類 - 開始吃貓科動物
被農莊馴化後,動物變溫和,人也變溫和,原本在自然生活的所有技術和身量都退步

二 地景塑造:農莊的綜合體

火 - 讓腦容量變大,用來消化的腸子變短
2000bc 淺人類世,2500萬人改變地球景觀

國家等於可徵收、度量的糧食作物
經濟作物便於收稅、管理人口,土裡的根莖植物不行
Mesopotamia 濕地,容易有食物。先有人才有灌溉系統。
文明的工作是消滅泥濘,把水和土分開,把濕地變良田
社會企盼定居生活非天經地義
獵人採集和農夫生活不是一刀切
農業+國家,定居只是一種生存策略

Out of Eden 逐出伊甸園其實就是 -> 5000 bc 開始種田

Domesticated Beings
動物性別二態性降低(羚羊不再需要大角)
馴養動物 -> 幼態延續 neotany,早進入成年期,更早生育,但保留少年型態,行為模式
大腦縮小,變溫順,一萬年中綿羊大腦容量少24%,雪貂30%,豬1/3,虹鱒大腦比野生小
情緒反應降低,不健康,飼養骯髒,容易傳染病
獵人採集知識更豐富,不用活動後臉變小,牙齒變小

農事曆法決定了儀式生活 

Adam Smith《Wealth of Nation 國富論》中談到分工合作
Alexis de Tocqueville 回“你對一個花20年時間安裝別針頭的人有何期待?”

智人務農
- 實用知識的窄化
- 飲食選擇的窄化
- 生活空間的窄化
- 儀式生活的窄化

三 人畜共患疾病:流行病學的典型風暴

1萬bc - 5000bc,五千年間人口400萬 - 500萬
500bc - 0年 人口變一億

獵人採集小孩之間差四歲,小孩少
延遲斷奶,服墮胎藥,忽視照管,殺嬰,青春期晚來,排卵不規則,更年期早
人、動物、植物(單一種植)都容易生病

四 早期國家的農業生態

國家等於複雜的階級化社會,勞力分工,有軍隊,圍牆,儀典中心
第一個城牆 3300bc - 3000bc:城牆不只為了防禦外侮,還防城牆裡的人逃走
一萬人,越來越多人在一起,為了水源
Climate Change  物質稀缺,結果大家都聚在資源多的地方,帶來城市化

風積土 和 沖積土(中國秦漢、黃河)
人口分散不利國家建立(平原)
上游 - 河道一致,穀物立國

小麥 大麥 稻米 小米 玉米
税:看得見,可分割,可估算,可存儲,可運輸,同步成熟的經濟作物
塊莖可在地底一兩年

集約化農業:不種田的是“蠻族“(吃生肉、不土葬),種田的是”自己人、文明”

群體可以確實在不同的維生實踐方式之間轉換,有時甚至混合不同方式,以致無法加以分類。我們也不應該忽略如下的可能性:維生的實踐方式經常是一種政治選擇、一種面對國家時所決定採取的關係結構。

“被人管理”意謂每一次的作為、每一次的交易都需聲明、登記、計算、付稅、蓋章、測量、編號、評估、請求許可、授權、警告、預防、改正、糾舉、懲罰” Pierre-Joseph Prudhon

國家就是一部專門紀錄、登記和測量的機器。

文字:可用資源清單,人口、土地、農作、牲口、庫存物質
500年後才(累積到)有文學神話詩君王......
2100 bc
Slave 确保足够人口
1600 - 1050 bc 商朝甲骨文
221 - 207 秦制度化

五 人口控制:束縛以及戰爭

老巴比倫法典念茲在茲的都是如何令逃亡者重返指定之居住地與工作崗位的辦法。
四處 - 包括非國家的都有奴役制度

Adam Hochschild 1800年的世界還有 3/4 人口都在奴役狀態中

希臘有 2/3 都是奴隸,高盧戰爭帶回100萬新奴隸。

不想“國民”逃走,找奴隸做粗重工作。女人和技工非常有用。

六 早期國家的脆弱性:因分解而崩潰

5000 - 7000 前國家狀態已有定居現象
每次國家崩潰都是一次去中心化
文明遺跡不過是中央集權的遺跡:石塊和瓦礫才有看頭。
3500 - 3200 bc 地中海貿易的烏魯克世界體系

人口、生病、傳染,戰爭將傳染病帶到其他地區。

166bc 羅馬,1/3 - 1/4 人口死亡(戰爭帶回的疾病)

環境,自然良田濫耕
森林濫伐造成洪水,黃河氾濫能死百萬人
土地鹽漬化

人民的福祉不應該和朝廷或國家中心的權利混為一談。早期國家愛的人民為逃避納稅、徵兵、時役和壓迫而放棄農耕生活與城市中心的例子不在少數。回到採集、畜牧避免了農勞和穀物稅,逃過流行病的肆虐,拿農奴受壓迫的身分換來更大自由以及隨意來去,還可避免在戰爭中捐軀。

Adams:遊牧民族與定居民族之間的連結是一條雙向道,兩邊的人會為因此所承受的環境與社會壓力而在那個連續地帶之中反覆來回。

七 野蠻人的黃金時代

1600 bc 大部分人都不在國家管制下。“Barbarian”只是便於忽視殺害奴役對方。

馴化與否

獵人採集/漁民/園藝種植者/刀耕火種者/牧民

對文明國家的最高境界是“變成納稅人”

最早的城牆 250 公里的“土地之牆”
蘇美國王蘇爾吉 在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中間蓋的牆,阻止蠻族,留住付稅者

其實一直和“蠻族”有貿易,也有進貢和反進貢,用錢買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