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6日 星期一

《香港簡史 A Concise History of Hong Kong》John M. Carroll

香港古史裡是百越人
南越王國 111 bc 被漢武帝滅了
南宋皇帝曾一路逃到九龍(宋帝昊)

1557 明朝 Portugal,Macau
1654 東印度公司在澳門落腳
1684 明解除海禁
1771 東印度公司在廣州
1759 清朝開放廣州口岸,公行制度。每年10-3月可經由特定行商來往。其他日子去澳門。早期女性很少。

選香港因為深水港不怕颱風

1834 東印度公司壟斷權被 cancelled
1839 3月 林則徐禁菸
1853-56 克里米亞(英國、法國、Ottoman 和俄國打仗,50萬人死)
1850s 各大殖民地反抗
在香港也有毒殺歐洲人的傳言,華洋不妥
軍管 1895 年宵禁才撤銷

1841/1/25 英國上岸
1842 南京條約,割讓香港
1860 北京條約,割讓九龍
1898 租用新界,時約99年(當年上北京談判的英國官員 Claude MacDonald 覺得“99年和永久是一樣的意思”)

逃難處
1851 - 1864 太平天國(24萬人死,1853 - 59)
1911 - 1920  辛亥革命
1937 抗日
1949 中共

1845 - 1941 鴉片經濟繁榮、奴隸經濟繁榮。美洲禁黑奴的結果是華工出洋。
1884 法國打越南、福州

香港和印度之間的 棉花和鴉片貿易是最繁榮的
殖民政府
1864 HSBC

1976 Richard Hughes 說香港是 Borrowed Place, Borrowed time

華洋共治
1869 東華醫院
1862 皇仁(中央書院)
1872 開放
早期英國人各種俱樂部,不過因為殖民主執迷社會地位,因一般來自中產階級,沒有真正貴族

階級法則:控制,管理
一直到 1859,港督 Robinson 還抱怨政府沒人會中文
1880 過百名華人在立法局,非常腐敗,誤會叢生

男女比例
1872 華人 7:1 洋人 5:1
1876 5/6 女性是妓女
19世紀末俄國反猶,還有不少 Russian Jews。還有不少“鹹水妹”,原本住在船上的沿海民族。
1897 一半士兵染性病

婚外情不少混血兒出世

1870 妹仔、婢女
1894 鼠疫
1926 行政局,第一個華人進行政局

1947 - 57 港督 葛量洪 說“新界比中國更中國”
1880 - 90 許多人從加拿大、美澳回流(美國1882的排華法案)
1896 中華會館

1902/1904/1918 不許住太平山 山頂條例
1919 長州留給傳教士渡假
1946 取消以上條例(戰時華人關係提升)

1899 華商會所(進不了英國會的混血兒搞的)

//......1923年孫中山在香港大學演講,宣稱他的革命思想發源地「即為香港」。他說,香港的秩序整齊而安穩,和中國的混亂腐敗成強烈對比,激發他發動革命。「我恆默念...何以如此不同?外人能於七八十年間在一荒島上成此偉績,中國以四千年文明乃無一地如香港者,其故安在?」//

1911 武昌革命,1913 國內亂,香港人對孫中山熱情不再
1914 難民 50萬
1912/3/11 香港大學
1918/2 跑馬地馬場大火災
1919 東亞銀行(華人開的銀行)
1920 大罷工
1922 海員罷工
《緊急狀態條例》
《維持治安條例》
1925 - 26 香港大罷工 - 25萬人回流
1927 《非法罷工與停業條例》
1930 胡志明在香港開始越南共產黨

1927 蔣介石在中國(包括他弟在的廣州)搞白色恐怖,共產黨人南下
1930 想進香港(香港和廣州 和 中國和北京 的外交關係不同,香港這裏處理的事情,北京還沒)
團結:New Identity
二戰前不想太多亞洲人進政府
Eurasian DB,Asam 皇仁,兩者不相往來

英國本地工黨時代,社會主義和人權抬頭
1922 十歲以下孩童不可工作
1920/30 反蓄婢(英國婦女參政)
1930 反對兒童勞工
1937 每年路上有 1300 棄屍
1929 路上死嬰有 1851 人

1914 歐洲警察的人工是華人和印度人七倍,1939 變成 8倍
1946 開放華人公務員,但到1966年都還很少

抗日
1938年廣州人帶著錢逃亡香港,工廠人才都到,國民黨、共產黨也到
1941 150萬人
1940 英國撤僑去澳洲,澳洲排華,混血兒被留在馬尼拉
1941/12/8 攻擊香港、馬尼拉、菲律賓、珍珠港
日軍佔領香港3年8個月

戰後開放政府高層職位給華人,以免像印度想獨立。席克教離去。
戰後上海工業家來港。
戰前可靠的華人/混血兒意見領袖 羅旭龢 Robert Kotewell(Parsi mix)、周壽臣(曾國藩洋務運動的第一代留學生,在中國不被重用來到香港)、李子方這些戰時幫助日本人的不再有公職
港督楊慕琦下方權力,相信 City State
行政、立法。市議會2/3投票。(廢除山頂條例等歧視條例)
廣東政府原想免費供水,殖民政府怕人情也怕母國影響不願意,付錢買水。

1946 國泰航空
1946-50 一百萬人到
1949 CIA
1950 美國大使館,把全中國的外交官調來香港
1955 250萬人
1966 天星小輪暴動,警察貪腐
1960 400-500 萬人

67暴動後,更愛殖民政府,
1970 更多福利
1964 原本要政制改革,放棄
1971 小學義務教育
1978 中學義務教育

麥理浩:非殖民系統而是外交官系統出身的港督
1983 40%公屋,公務員多 70%(1973 十萬人 - 1983 十七萬人)
1970 公共預算 四千萬 - 1987 25億 - 1997 150億
1980 一半洋人公務員

1978 收越南難民
1980 取消抵壘政策
1982 關閉邊界
1984 中英聯合聲明

70/80 黃金年代

1979 Art Center
1984 AA
1985 香港藝術館

1974 粵語(歌曲)元年
1961 邵氏(新加坡人)、嘉禾(鄒文懷)

美軍 60/70,電視上很多美國節目
1982年深圳特區
1880地鐵

1962 Commonwealth 慢慢結束,許多人回流
1947/48 財政獨立,有自己的稅務政策,房屋和社福計畫。商業、匯率、自主權、行政和經濟實體
1980 麥理浩 肅貪倡廉
1974 ICAC (Jack Cater, John Prendergast) 
1977 警察反抗

葡萄牙 1974 年想還澳門,中國不要
九龍城寨三萬人(法外之地,還算中國)1994 夷平
1997 一成人離港

一國兩制是為了台灣設立,香港是實驗

//...... 對於香港回歸後前途的預言大多是「沮喪和徹底悲觀,最惡劣的情況是北京插手香港的政治和經濟事務,並且踐踏此地的自由,包括新聞自由、司法自由、學術自由和自由選舉。來自大陸的中國人還會帶來貪污腐敗、裙帶關係、任人唯親和其他相關惡習」。// 

然而1911年武昌革命,各省陷入混亂三年也達不到共和後,1913年孫中山回香港就已被冷眼相待了。沒有比香港人反應更快的。1850英美廢奴後大量華工經香港出海,美國1882年排華法案大量賺了第一桶金的華人從加澳美回流。內戰、文革、各國改朝換代都有人找來,罷工、日據也會退回廣州。

殖民主不是聖人,也有我行我素,貪污腐敗;雖然幾十年高官沒人會講中文更罔論理解,但本土(英國)思潮的確進步較快;福利變好是英國工黨抬頭,1920/30反蓄婢是因為英國女性開始參政,想到遠方還在買賣幼女不可思議(妹仔都成了後來的桃姐)。

有不給華人和歐亞混血兒住的太平山和一堆俱樂部,都是想擺脫在英國沒身分的自卑感;“高級華人”也有相應的自己的階級和社群功能,兩者不相往來,也相處得宜。還有波斯和猶太商人、歐洲各國的浪人、逃亡的俄國的猶太人、英屬印度的錫克警察......

戰爭、思潮,轉手的貨品流動的人,世界每一次震動,神奇小島又重組再來。70、80一切正好,唱歌、看戲、炒樓、肅貪...... 充滿希望時,開始了中英談判,讀到這裡突然每一句都恐怖又傷感,無一不導向活生生經歷的現在。 

是這樣吧,港口的命運是出發和到達。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