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日 星期五

《Trade Wars are Class Wars 貿易戰就是階級戰》Michael Pettis, Matthew C. Klein

全球權貴一起剝削貿易間創造的暴利與不平等。一地的購買力被送給另外一地,對美元避險的癡情讓美國人民背債又身處危險,應該拿到發展紅利的發展中國家國民什麼也沒有。

貿易運輸

全球運輸需要船、鐵道、卡車、港口搬運工(還要拆裝和重新包裝)的合作,越戰終於解決這個問題。物資被越南將軍抽走的美國陸軍聘請貨櫃運輸的原創者 Malcom Mclean 在 Cam Ranh Bay 建造並經營一座貨櫃港口。兩個創新:每個貨櫃只能裝入單一型態的品項,每一個貨櫃只能為特定一個單位裝箱,那個單位必須負責歸還貨櫃箱。(他也因此靠輪船回航時利用空貨櫃載運日本商品到加州而暴富)商品運輸成本降低而可靠度提昇,企業漸漸理所當然地將翻覆的生產流程分散到世界各地進行。

貿易數據沒用,大部分的數據都在新加坡、香港、荷蘭、愛爾蘭然後分裝運送到其他各國。其實歐、美、亞洲彼此之間的原料與零件買賣也很密集。

藏在七個 Tax Haven:愛爾蘭、Canary Island 等,當地買金融產品。

以前的國際流動多半是由貿易金融組成,今日的國際金融流動主要受信用情勢與投機情緒的變化所驅動,過去在世界各地尋覓最具生產力的機會的理性投資活動,不再是促使國際金融流動的主要因素。......一個國家的儲蓄規模可能高於或低於投資用途所需,這當中的差額藉由進口或出口加以彌補。任何國家的儲蓄率並非取決於文化因素或節約的習性,而是取決於國內的所得分配狀況。

特定國家的民眾消費不足而儲蓄國度,不是這些國家的家庭特別節儉或是政府異常善於經營,而是因為那些國家的權貴階級所做的選擇所致 - 他們選擇把財富與所得從願意花更多錢在商品和勞務上的人(勞工和退休者)手上,轉移到寧可把額外所得用來累積更多金融資產的人(富豪)。使世界上其他國家不得不做出一個難以持續的選擇:透過額外的支出(減少儲蓄)來吸收過剩的供給。不然所有國家的民眾都將因全球整體需求不足所造成的低迷景氣而受苦。

#天安門到一帶一路

中國產出成長率已超越經濟潛力。金融危機爆發後,中國政府為解決海外市場對中國製品需求崩潰的問題,積極擴大國內投資。但因為具獲利能力的新投資專案並未相應增加,政府積極擴大國內投資的作為,只是造成國內債務負擔無謂激增。一般 GDP 是用來作為系統產出和投入的指標,中國卻先預定當年要達成的 GDP,拼湊出成長目標和調整限制來“創造足夠的經濟活動”,以致各地放款過熱。泡沫因此產生。

#瘋狂德國

08年前德國投資國外平均賠了30%,同樣資金若用在國內卻有一倍效應。

德國的財富極端集中。平均而言,德國人比義大利人富裕50%,比一般西班牙民眾有錢一倍,然而因為財產分配不平均,德國家庭的財富中值低於西班牙家庭,和希臘或波蘭家庭相當。歐洲央行的調查中,低所得德國人的淨財富 net worth 比愛沙尼亞和匈牙利的低所得者還要少。很多德國人的債務高於資產。

10%德國家庭直接持有上市公司的股份,13%持有共同基金。90%的企業掌握在10%德國家庭企業手上,他們的現金流量佔整體企業現金流量的一半以上。只要下一代接手維持七年的就業機會,就能免除遺產稅。普魯士從1890年代對淨財富課稅,整個德國從1920年代也有這項稅賦,然而德國憲法法庭在1995宣布這項作業不合法,97年正式廢除。鼓勵高所得德國人減少支出,以便囤積更多財富。只有44%德國家庭擁有他們的住所。屋主大部分是擁有多棟房屋的大地主。

工資降低的90年代中,八成以上勞工有工會,如今不到四成。2002 - 08 德國銀行業在海外放款雙倍(想想德意志銀行和次貸)原因是2005後德國政府不再為銀行債務擔保,銀行變得不願放款給德國中小型家庭工業(花太多時間,錢收回太少)美國、德國的錢去了愛爾蘭、義大利、西班牙

#亞洲金融 Meltdown

台灣在1980買了七百億美元的外匯準備,等於一整年的經濟產出值。因為台灣無法從IMF去的緊急貸款。97 - 98 印尼、南韓、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泰國吸引來北美、歐洲和日本的大量金錢,但情況一在97開始逆轉,這些國家的銀行業者和企業借太多外債來推高國內資產的價格,借的卻是短期債務。需要資金持續流入,匯率維持穩定,股票與房地產市場持續上揚才能維持下去。已有變化則馬上崩盤。

錢給了股東而不是勞工。金本位變(Nixon 時代的決定)美金本位。08後大家為找安全投資又加碼外國資產。

#不可能的解決方法

順差國的制度扭曲導致本國支出慢性不足,造成生產過剩、超額儲蓄於對美國金融資產的超額需求等必然後果。第一次大戰前的金本位可以約束扭曲(流失黃金的逆差國將被迫縮減支出,黃金流入的國家需求會提振)然而在戰時毀滅。

中國可以:1,改革戶口系統,讓每個中國人都可以領取政府津貼。2,提升安全網的品質,為退休和醫療做擔保。3,讓勞工組工會、協商更好的工資和勞動條件。4,國有企業應該增發股利,用社會財富基金分配給中國家庭。5,政府該透過更嚴格的環保監理協定,改善空氣和水。6,政府應該改革租稅體系,降低窮人和中等所得消費者的負擔,同時增高所得者的稅負。7,推升人民幣的價值,包括拋售外匯準備,將購買力從出口老闆手上轉給一般中國消費者。

共同富裕。

#結論

貿易戰通常被形容為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戰爭,其實是銀行從業人員/金融資產持有人和一般家庭之間的戰爭,也是超級富豪與其他所有人的戰爭。不平等衍生了製造品過剩、就業機會流失、債務增加等後果。美國吸收整個世界的超額產出和儲蓄,付出了去工業化和金融危機等代價。其他民族則因他們貿易和金融的開放,歐洲和中國的富豪大肆壓迫當地的勞工和退休者,因為相信他們的產品和金錢總有去向。

一國不平等的代價需要被 internalized。全球化導致不平等變得更嚴重。擠壓一般家庭比提高生產力、投資基礎建設與改善醫療和教育簡單得多。壓低工資的“競爭力”讓全球受苦。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