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學術了,後面讀起來有點痛苦。一件簡單的事反反覆覆分析解讀,挺空虛的。都不適合出書或翻譯成中文..... 但算了。
丁戊華北奇荒:1877 - 1878,發生在華北地區的饑荒。並“奇”字形容其規模之巨十分罕見。該饑荒波及上億人口,造成至少一千萬人餓死。曾國藩之弟曾國荃,湘軍將領稱之為“兩百餘年未有之災”。
被標記的身體:當時各地講各自方言,服飾與髮型是分別彼此的關鍵,一名女子的年紀、民族、婚姻狀態、社會地位都體現在髮型中。男子前額有沒有頭髮清楚說明他是支持還是對抗朝廷 - 1644 滿洲人征服中原後即頒布剃髮令。護身符、儀式和姿勢也能分出敵我,佛、道教詞語及護身符等宗教標誌能用來表達立場。旅行文書和身分文件也很關鍵,把編號印在外袍、印到腰帶上的木牌,佩戴者的姓名、軍階、籍貫,軍團司令的印。外國人也需要掛上天國印記的木牌。即使是平日,人們的籍貫、性別、年齡和地位的差異,都會透過髮型、口音和服飾暴露。
太平天國穿黃色,穿只有皇帝能穿的顏色代表反叛。打到江南穿著華麗絲綢。一些觀察家覺得很exotic,另一些覺得奇裝異服像小丑瘋子。
吃人代表人倫崩潰。美德之人應該留有全屍,而且要死相安寧。
之後數十年不停建立昭忠祠、忠義局,立傳,把那些大量死掉隨便塞滿河道和路面的人全都列出。每個人都有道德的死法。朝廷能重寫建立自己的歷史,地方能申請補助,地皮免稅。也有自己出資,有地方權力分配勢力變大,和洗白族譜作用。
“在每一條種,作者都列出姓名、功名(不管是考試還是捐納來的),以及受害者自殺或在盡忠守成時戰死的證據。按位階精心排列名單的作法,與國家的補償和聲表政策直接相關:雖然描述自殺、加入團練、拒絕妥協、正義愛國的文字,把所有地方上的死難者都塑造成了烈士、忠臣和精英的本地典範,但補償和聲表最後是按位階來決定的。冷血的暴力於是被轉化成了道德行為,並受到回報,個人則轉化成了為社群及帝國犧牲的義士。以此類推,社群也從一個搖擺不定的被佔領區,轉化成了一個充滿誓死效忠臣民的地方。“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熊秉真認為:不論他們的母親已去世或仍活著,中國男人總覺得有必要大量作文描寫自己的母親。......很多男人似乎永遠無法走出喪母之痛。“雖然這些作品出於作者的私人目的,而且常常依賴於各種原型的母親形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