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一年,額爾金伯爵和葛洛男爵帶著強大的遠征軍來了。他們從香港到上海,沿海北上。這支隊伍有兩萬人,其中兩千五百人是廣東人組成的運輸隊。經過激戰,英法聯軍佔領了大沽口。據英君沃爾斯列中校(G.J.Wolseley)說:“英國前所未有第一開戰就使用組織良好、訓練有素的部隊。”與之相比,大部分中國隊伍“穿整不整,有的只帶弓箭,有的帶著梭鏢,其他的有火繩槍,看去鏽跡班班。馬隊裝備極差。”中國人作戰的決心在歐洲人眼裡也大打問號:“中國人只需實行焦土政策,把所有的莊稼都燒掉,牲口都趕走,船隻都沈掉,我們就不可能到達北京。”沃爾斯列中校留心到老百姓對他們的態度:登陸後,“當地人熱心幫忙,把他們知道的情報都告訴我們。”中方作戰的是蒙古部隊,當地人“似乎討厭他們,說他們‘人粗野,說的話聽不懂,吃的大半是生羊肉,比你們英國膻味兒還重。’”中校不無幽默地加上一句:“這話太恭維我們民族了,尤其約翰牛一向認為自己是人類中最愛乾淨的’。”
咸豐在世時,就有國家提出幫助打擊太平軍,但皇上對西方人的仇恨不亞於對太平軍。他死後不久,洋人重新提起,慈禧立刻贊同。有人心存疑慮,怕洋人不誠心幫助,奪取土地後賴著不走。慈禧提醒說:“英法兩國,自換合約後,彼此均以誠信相孚。”又說:上海為通商要地,“洋人與我同其厲害...... 必願為我出力。”但她不忘謹慎小心,沒有雇用外國軍隊。英國公使館秘書威妥瑪(Thomas Wade)也曾告誡說:外國軍隊待在中國土地上對中國不利。慈禧決定使用外國軍官武裝、訓練、指揮當地招募的兵勇,由中國將領調遣。
她批准了三十歲的美國麻塞諸塞州人華爾(Frederick Townsend Ward)組成一支有數千官兵,裝備新式,用西法訓練的隊伍。華塞是個勇敢的冒險加,曾投軍數國,在戰場上具有領導天份。他願做中國人,“更易中國服色”,“為中國教演洋牆”,戰鬥中屢屢獲勝。慈禧收到讚揚他的一連串報告,傳旨嘉獎,“賞給四品頂戴花翎”,後來又加了一級:三品。她把華爾率領的洋槍隊命名為“常勝軍”。對西方人來說,中國聖旨“坦率公開地”表彰外國人是前所未有的事,他們把這看作“中國態度轉變的重要跡象”。
一八六二年,華爾在一次戰鬥中受傷死去。慈禧下令為他立祠紀念。戈登不久受命統帥常勝軍。戈登深感“叛亂理當鎮壓”。他寫道:“筆墨難以形容這裡的人民在叛亂者手裡受到何等恐怖的折磨;也沒有語言能夠表達叛亂者八這個富庶的地方糟蹋成什麼樣子。說我們不應干涉當然輕鬆容易,我和手下官兵也不是特別感性的人。但是我們無疑都為這些苦難人民的極度悲慘可憐而深受觸動。”像華爾一樣,戈登也愛顯示無畏,有時手拿一根拐杖就走上戰場。士兵崇拜他。他以“中國戈登”聞名於世,對擊敗太平軍、挽救清王朝起了關鍵性作用。
雖然慈禧跟西方戰將、外交官沒有直接聯繫,但她從收到的大量詳細報告中,迅速了解西方。報告來自恭親王等眾多跟西方人接觸的官員。有一次,一道上諭感謝“英法”協助砲擊太平軍。法國使節抱怨說砲擊“係法國人之事,而諭旨則謂英法各員,協助剿辦,頗為不平”。慈禧對下屬說:“此固洋人氣量淺隘,亦見其務求實際,不尚虛也。”她領悟到了中國人的一個通病:不精確。下令以後奏報軍情,“斷不可稍有飾說。”
慈禧還了解到西方人“畏百姓”。老百姓在他們眼裡有地位,不能輕易開罪。這是她從華爾和戈登的上司李鴻章的報告裡感悟到的。蓄著山羊鬍子、瞇著一雙充滿月曆的細眼的李鴻章,此時是個典型的儒將,後來成為中國最著名的改革家。在大多數同事還把西方人當做“夷蠻”不屑一顧時,他已經在每天的交往共事中向他們學習。一八六三年底,他和戈登攻打毗鄰南京的蘇州。他們勸說守城的八位太平軍將領獻城投降,保證他們生命安全和升官發財。交城前夕,李鴻章在蘇州城外軍營宴請降將,戈登不在邀請之列。據目睹者說:正喝著酒,有人把李鴻章叫出去。這時八名低級武官進來跪下,用膝蓋往前行走,“各手一冠,皆紅頂花翎,膝席前,請大人升冠。”降將見了很高興,站起來自己解開額上黃巾,持冠者站在一旁,席上所有人都站起來,眼睛盯著他們。“轉瞬間,八將酋之頭血淋漓,皆在武弁之手。”殺了降將,清兵乘太平軍不備,湧進蘇州,屠殺了數萬自以為安全的太平軍。
聽到降將被殺的消息,戈登憤怒不已:他曾以個人名義向他們擔保,承諾他們的安全。雖然他勉強承認李鴻章擔心“降眾復叛”不是沒有道理,但他感到做為一名英國軍官和信奉基督教的紳士,自己的名字不能被“亞洲式的野蠻”玷污。他辭去常勝軍的統領職位,不久要求解散常勝軍。
不僅戈登,西方駐華使節和商人也都譴責殺降將、屠蘇州的行為。李鴻章報告了慈禧。慈禧沒有具體指示,但她顯然更加了解西方人。根據儒家理論,濫殺無辜和降將也是不仁不義之舉,可是大清王朝的官兵殺起人來不亞於叛逆的太平軍-只有常勝軍是個例外。李鴻章給同事的書信中說:常勝軍“往往破賊而不能多殺賊”,李的軍隊得跟在旁邊助他們一臂之力。在這類事實面前,慈禧早已不把西方人視為蠻夷,她已在告誡下屬注意自己的行為,不要讓洋人笑話。
戈登著手跟李鴻章一道解散常勝軍。慈禧鬆了一口氣。太平天國敗局已定,她不再需要常勝軍,遣散這支跟隨戈登、不聽命政府的勁旅已在她考慮之中。她給恭親王的諭旨說:如今戈登“不言進攻金陵,竟肯先行遣散,免將來許多支節,實屬不可失之機會。”她指示“乘勢利導,妥為遣散”,又擔心地詢問:“外國兵頭遣散後,現往何處,是否在上海逗留。中國兵勇...... 是否各回本籍。抑仍在蘇滬一帶,結隊成群。李鴻章嚴密查察。此等強悍之徒,業經遣散,斷不可令其復行聚集一處,滋生事端。”
慈禧時分感激戈登願意做好遣散工作,說:“如戈登將所部佈置妥協,洋弁皆均回國,則是戈登真心要好,始終如一。”她明發上諭,對戈登大加獎勵,並賞銀一萬兩。戈登謝絕賞銀,說自己是英國軍官,不是為金錢打仗的雇傭軍,他願把錢用於遣散費用。慈禧不大放心,問恭親王:“洋人素性嗜利,究竟是否出於本心?”她派李鴻章去了解戈登到底想要什麼。在李鴻章的建議下,她獎給戈登一件只有皇帝能穿的黃馬褂,稱戈登:“不但始終奮勇出力,且能申明中外合好大禮,殊堪嘉尚。戈登著穿黃馬褂,賞戴花翎,並頒給提督品級,章服四襲,以示寵榮。”戈登讓慈禧更全面地了解西方人。
為了打敗太平天國,慈禧也空前獎賞、提拔漢人,其中著名的有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一八六四年七月,曾國藩的軍隊攻陷南京,結束了中國歷史上最大的農民起義。戰爭前後十五年,兩千萬人因此喪命。洪秀全在南京失陷前病死,繼位的兒子被俘,隨即按大清刑律凌遲處死,儘管他只有十四歲;其他被俘的太平將領也被殘忍殺死。《字林西報》等報導了這些血腥屠殺,登載了血淋淋的照片,引起西方人極大反感。英國此時的代辦威妥瑪寫信給恭親王說:“凌遲處死極刑,未必過慘,”廢除凌遲,將給中國帶來良好印象。奕訢先為大清辯護:“查中國刑法,前朝最重。歷代曾有五牛分身及滅九族、誅三族、湯鑊寸磔之刑,惟本朝將歷代之重刑,皆除去不用。所以至重之刑,不過凌遲犯法之一人而已。即此凌遲之刑,中國向不輕用。”他又說,如果沒有這一刑罰,“恐中國之人,無所畏忌...... 惡人越多,而世道難期平治矣。”按親王的意思,連砍頭都不足以阻止人民的反抗。
恭親王讚賞威妥瑪呼籲廢除凌遲“實係仁人之用心”。“仁”是儒家的理想,但親王認定這個理想還行不通,因為實行的前提是老百姓不能造反。沒人造反了,“此刑無所用之,是不待刪除而自然刪除矣。”對他的報告,慈禧批復:“依議。”她沒有提出廢除凌遲,但也沒有像乾隆皇帝一七七四年那樣,對當時農民造反領袖王倫,親筆指示要生擒活拿後凌遲致死,不能讓他免了“魚鱗寸磔”。乾隆還說,對被捕後解往京師的起義軍首領要把“腳筋挑斷,以防中途竄逃”;對王倫親屬則“不分男婦大小,盡行處斬”。
2015年2月22日 星期日
《慈禧:開啓現代中國的皇太后》張戎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