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3日 星期三

Apocalypse: The Second World War


1 歷史果然是人寫的。看完美國英國對二戰的看法後,法國人拍的二次大戰啓示錄還真是自成一格的平實......也算是給自己的不英勇給了不少解釋(防禦工事只蓋了一半因為比利時反對又覺得中間的森林山脈德國人越不過來、統帥年事已高不想再重複一戰歷史......)
2 畢竟有被征服佔領的歷史,拍起來不可能像BBC那樣正義凜然,反倒有不少藝術性細節。英國的天真(和希特勒簽約)和美國的自私(珍珠港前的美國優先運動)也表露無遺。也有更多篇幅描述與他們一樣情況的被佔據國,如景況更悲慘的波蘭。有許多英美紀錄片不會選入的片段,像他們本土的法西斯、納粹遊大街也可以從這裡看到。
3 一百個人就有一百種歷史。法國人看的二戰史自然以法國出發,被英美輕輕略過或放下的犧牲再次提起,法國未淪陷前不但接收了大量比利時荷蘭難民,一個月裡抵抗就死了十萬人。185萬軍人、三萬六千軍官、176位將軍成為戰俘。其中不少是非洲殖民地的軍團。
4 不像其它的官方攝影師,全片片源主要來自戰地記者、軍人、地下反抗軍和普通市民。不少片段帶著攝影師自己的眼光:炸毀的教堂旁躺著的黑貓、非洲軍團搶食山羊、被粗暴推倒路旁的猶太鄰居。法殖非洲軍團在影片裡又跳又唱,也被當作法國墮落的象徵到德國播放。
5 1940的法國真是太令人沮喪。一群老兵跑到維琪溫泉鄉躲起來搞偽政府安享晚年,把滿手的物資、軍備、反納粹難民拱手交給德軍。估計連法國人自己都感到難受。各國飛行員加入英軍,波蘭、荷蘭、捷克和戴高樂帶領的自由法國軍團全聚在英國。英國皇家空軍飛行員來自牛津劍橋 - 名校紈絝子弟們在鏡頭前笑稱「平日我們都是休閒草莓族沒錯,但打納粹青年綽綽有餘」 - 的確是英國的 Finest Hour. 英國幾個城市被空襲摧毀,他們照樣生活。在家後面挖防空洞,一起睡在地鐵站裡,隔天起來繼續上班。(其“我要返工”的熱情和轟炸中更有幽默感在香港反送中運動中處處可見。)舞廳裡唱著:把火藥桶推出來~ 樂趣滾滾來 (Push out the barrel / We'll have a barrel of fun) 邱吉爾用法文對法國人廣播:變成灰燼我們也不放棄。
6 1941年希特勒偷襲一直向他送原物料的盟國蘇俄現在看來和日本偷襲珍珠港沒兩樣。史達林太自信獨裁者間的友誼。波羅的海三小國甚至歡迎納粹解放,因為在史達林秘密警察 NKVD管治下生活實在太恐怖。解放前殺死的反共產主義份子的屍體在解放後叫猶太人幫忙清理,清理完了就換殺他們自己。
7 戰爭的人肉攪拌機中,所有私事都變成小事,輕易的在人流中消失。然而可愛的人往往只在小處展現,那些群聚的笑聲,看來巨大華麗的敘事,大多是無聊的最大公約數、聚眾滋事或藏在華麗敘事下的暴力。個人珍貴的特性必須壓扁,唯一的光芒不過是忘了自己為一群膽小的人去犧牲。
8 更多提到法國在北非的殖民地、維奇政權、殖民地從沙漠跑出來對抗德軍的沙漠兵,當然還有拒絕德國統治的地下反抗軍。義大利打不下的 Gustav line 和 Monte Cassino 就是靠北非和波蘭軍團攀過德軍覺得太陡峭不用守的山脊打下來的。
9 法國人說起故事來自然沒有英國這麼理直氣壯,還很中肯對英國時刻表示崇敬之意。但對戰爭各種情緒的闡釋比英國更貼身。第五集是這樣結束的:
"Magda Goebbels had given all her six children first names begin with the letter H, just like Hitler: Helga, Hidegard, Helmut, Holdine, Hedwig and Heidrun. She will kill them all one by one on the last day of the Reich."
「為了和希特勒一樣,瑪格塔·戈培爾六個女兒的名字都以H開頭:Helga, Hidegard, Helmut, Holdine, Hedwig and Heidrun。在第三帝國瓦解的最後一天,她將親手將她們一一殺死。」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