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承認個人置身危機之中
二,承擔責任;避免受害者心態、自憐和責怪別人
三,建立圍籬/選擇性改變/選出需要改變的部分
四,來自其他國家的幫助
五,以其他國家為模型
六,國家認同
七,誠實的自我評估
八,以往國家危機的歷史經驗
九,對國家失敗的耐心
十,針對特定情況的國家彈性
十一,國家的核心價值
十二,擺脫地緣政治的限制
也不過才去年的書,裡面的預告的厄運竟然發生了不少。真是越看越恐怖,根本用不著什麼懸疑恐怖科幻小說,事實就夠恐怖了。
芬蘭:1940年代起來抵抗蘇聯,把小孩都往瑞典送,死了很多人卻終於保住了自己的國家。和平後,卻也願意配合一些蘇聯政策,甚至 cencership,彈性求生存空間。投資非常多做教育,從窮國躍進變成科技大國。
日本:
明治維新改革了:藝術、服裝、國內政治、經濟、教育、天皇的角色、封建制度、外交政策、政府、髮型、意識形態、法律、軍事、社會和科技。明治時代最初幾年實施或啟動的變化中,最緊急的當數建立現代化國家軍隊、廢除封建制度、建立國家教育體系,並透過稅制改革確保政府收入。然後才把注意力轉向法律改革、憲法規劃、海外擴張,廢除不平等條約。
軍事改革首先著重於購買現代西方軍備、招募法德兩國軍官訓練陸軍,後來則試驗以法英兩國為原型,發展現代日本海軍。結果顯示明治政府很擅於選擇最佳的外國典範:日本不單只選擇一個外強作為日本各種軍隊的模型,而是師法德國的陸軍、英國的海軍。建立全國教育制度。1872 開始有義務小學,1877年有日本第一所大學,1881中學,1886高中。日本學校制度首先師法高度集權的法國模式,1879年轉為隸屬地方政府的美國學校模式,1886再轉為德國模式。
1869 北海道 1879 琉球群島才加入日本。1894年拿台灣 1904 打蘇聯躲地 1910 得到韓國。明治維新徹底學習國外國富民強。憲法和各種法律學習法國德國英國模式,找到自己的路。然而明治時代有外國經驗的官員,到二戰前群被30年代只去了德國受訓的勇夫政治(還有各種謀殺)騎劫。
智利:
智利的例子同時闡明在一個階段誠實地做現實評估,與在另一個階段缺乏誠實評估的態度。皮諾契特和其他軍事領導同僚證明他們在1973年可以戰勝智利境內外對手的看法是對的;阿言德認為他可以在智利成立馬克思政府的想法是錯的。這種差異進一步說明了一個令人遺憾的事實:用意良善的正派人才未必能成功,邪惡之人也未必會失敗。
德國:
下跪的總理 Willy Brandt,認真反省歷史
澳洲:
原本,去英國化過程 1788-1868 送罪犯去澳洲,六個分開的自治區,1942 新加坡有兵卻投降淪陷,1945-49 移民部長不接受亞洲混血兒、只要白人,北歐西歐南歐(所以有很多希臘義大利餐廳),1971 ECC(英國親近歐洲,不再走大英國協路線),1972工黨上台,終於廢白澳政策。
美國:
- Bowling Alone
-Niche Entertainment / Niche Poli-Info,Bubble effect 極端化。
這些所有的選擇性障礙,是八成的選民皆為收入超過十五萬美元的美國人,但是收入低於二萬美元的美國人卻佔了全美人口近一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