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8日 星期四

《無家者》吳玫萱

導覽員描述萬華的特色是“五流” - 流氓、流鶯、流浪漢、流動工人與流動攤販。對於這現象,獻忠有一套他的說法:“多數城市的發展都是從港口開始,外國也一樣。港口會有很多流動的人口,工人、性工作者......。這些人年紀大了或受傷以後,基本上都會演變成貧困,甚至流浪。”除了舊稱“艋舺”的萬華區因河港而聚集了這些人,大同區之所以有不少街友,其實道理相同,因為那裡有‘大道埕’港口。

港口旁一定會有保平安的廟宇,接下來就是慈善,西方的發展也是一樣;但慈善不會平白開始,一定是有人需要幫忙才有慈善。有了慈善,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又會聚集過來,於是就變成雞生蛋、蛋生雞的循環。“

...... 更近一點來說,萬華的性產業非常發達,但政府廢娼之後,生態鏈裡相依而生的人便失去收入,“例如保鏢可能就去賣香腸,沒轉型成功的,就慢慢在這裡流浪。”另一方面,“以前大橋頭是‘點工’最多的地方;萬華龍山寺、艋舺公園的兩端也有一些,當景氣不好、工作變少,當初就住在這兩區的工人,也慢慢變成流浪者。”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