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3日 星期六

《中國鄉村:論19世紀的帝國控制 Rural China: Imperial Control in the Ninetheenth Century》蕭公權








1 中國歷史根本就是貪污史「在一個負責公共事務的人多半不講究誠信的政治環境裡,任何行政設施、官方管理或官方監督下的地方管理,都不能保證存糧體系能夠充分地為清王朝控制饑荒的目的服務」德者不為,為者無德。

2 整個組織細節一清二楚。中港台也還有的東西也導演前來。不知是幾千年的醬缸還是滿地亂滾的人民。心得是:所有由上而下的帝國管理手段都沒有人民整體上下的貪腐來的厲害。農民則天高皇帝遠,只能看到眼前的東西。飢餓讓他們根本什麼都不能多想,也沒有選擇權。政府希望保持他們對政治被動,免得被其他人“帶壞”。所有革命沒有農民都不行,但只有農民也不可能成功。絕對都有鄉紳或士人在旁邊做謀士,不然哪能想出這些東西。

「鑿井而飲,耕田而食,
帝力何有於我哉?」

保甲- 人口普查、帝國控制
甲長(十個甲)牌頭(十個甲長)
里甲- 收稅

故意用兩種不同制度,希望互相制約。

地方-地保(職能逐漸混亂,治安也歸他管)

19世紀中葉,太平天國出現,要求保甲自己做「團練」,地方上自組武裝組織。

紳士不在人口普查之列,也不能做保甲。沒人想做,做的往往是惡人。乾隆都知道做的一般是「市井無賴」。甚至變成了世襲。

鄉村稅收

土地面積和人數,化為錢和勞力,勞力可以用錢取代。紳士免人頭稅,卻常變成加害者,各種問題。

飢荒控制「存糧是非常時期維持帝國和平的最佳工具之一」

常平倉(官款購買、鄉紳捐贈)官員過份,有名無實。原本要正價買賣,保持糧食供應和價錢,30%替換率以免爛。
義倉(城鄉商人捐贈)
社倉(鄉村鄉鎮居民捐贈)

四大困難
1 存糧取得困難
2 存糧分發困難
3 糧倉監督困難
4 社長任免困難

自然災害和戰禍讓離鄉求生的人多,便面臨 negative selection, 留下的大多沒能力。

鴉片曾經是進口總值的一半。外國貨品進口摧毀本土產業。農民用的是銅錢,要繳稅的是銀子,也造成問題。

因為搶水、女人、惡霸而兩地互揍的情況。

村莊控制的效果

-不算什麼選舉或民主,就是推派一族族長或長輩出來負責和官派人物對話,由村莊給一點錢
-村莊活動(由鄉紳負責):宗教活動、經濟活動(基礎建設,朝廷除了皇室經過的地方外不愛修橋建路、茶亭、水利措施、灌溉,大型防洪有時官商合作)維持社會秩序道德(鄉裡的法律、團練鄉勇、好的團練需要「明幹之州縣,公正之紳」、村莊防衛)幾個村子還可以一起合作,蓋橋樑和茶亭、一起團練。有一些自治政府的模型。

「教匪殺擄焚而不淫,兵則殺擄淫而不焚,鄉勇則焚殺擄淫俱備。故除白蓮教外,民間稱官兵為「青蓮教」,鄉勇為「紅蓮教」,有三教同源之謔。《中華通史》引包世臣給魏源的信。

村民自發行動
1 燒香會(一起去拜拜)
2 借貸會(微型貸款和保險)
3 葬喪會

富有的村莊紳士越多(退職官員和有頭銜的士子、類似地主與佃農的關係。)也能更多推動村莊的計畫。灌溉、防洪工程,道路橋樑船渡、解決地方爭端,創辦地方防衛組織。甚至保護地方利益,對抗官府的侵犯,或州縣官員敲詐勒索或腐敗行為。但也有危害地方、詐欺取財、肆意妄行者「由閩省尤甚」。

宗族、宗祠村莊:
1 編撰、修訂族譜(文翰、著述、族訓、榮進)
2 祭祖,修建祠堂,管理祭田和祖墳
3 周濟族人
4 年輕族人的教育
5 懲罰犯罪,解決爭端
6 自衛

單姓家族由華南一帶較多(廣東、福建)一般富有,有紳士能行政。窮縣如陝西就不構成宗祠、祭田。有錢就可以買地,搞宗祠、祭田。舉辦義塾,求取功名。

朝廷選「族正」利用宗族組織統治,然而族正和族長不一定是同一個人,而且為朝廷監視族人,也不一定是每個人想做的事。

有些族喜歡亂認祖宗,還有些會找個祖宗或以自己祖宗讓其他人加入一起認祖。

(閩廣一天到晚都在聚眾械鬥...「平和地界閩廣...... 民皆依山阻水,家自為堡,人自為兵,聚眾分疆,世相仇奪」)19世紀還有宗祠、當鋪、碉堡(給有錢族人住的)宗族也會隨著經濟和戰亂腐敗,被某些族人侵佔,或破壞。

思想控制

宋代程朱學派儒學強調社會責任和人倫關係最有用,舉辦「鄉約宣講」

Imperial Confusionism 欽定儒學
收攏儒生,馬上恢復科舉(順治 1644)讓他們的思想精力「引入正途」

鄉約宣講 《六諭》從順治開始
雍正寫了一萬字《聖諭廣訓》
1729 增加鄉約人員,約正一人、三四名樸實謹守者「值月」幫助鄉約,初一十五講約,在各省「申明亭」張貼朝廷發布的上諭。犯法不孝的人名便登上直到拿下。

1 孝順父母
2 恭敬長上
3 和睦鄉里
4教訓子孫
5 各安生理
6 無作非為

鄉約要求很多,地位卻不高,基本上純粹道德教化也沒人想聽。官員口才也不一定好,還不如做八股文厲害。教化德行也不如有飯吃這麼直接。而有些厲害的鄉約變成了保甲,甚至有團練功能。還能「武斷鄉曲,把持官府」。

老民(70歲以上)老農
-朝廷賞錢,但很快變成各地貪污工具

鄉飲酒
-說是敬老,但很快形式僵硬,變得腐敗,高級人不想去,低級人亂搞,菜色也不好。後來還變成紳士要負責。

祭祀
大祀- 祭拜天地
中祀- 拜前朝180位帝王和孔子關帝名宦鄉賢
群祀- 風雲雷雨山河神還有城隍、忠烈賢良和無祀鬼神

宗教+政權,希望讓人民服從,但瀰漫唯物主義的自利

官方和私人祭祀逐漸競爭,官方再次變成貪污工具,廟也會侵吞專款。被推薦進寺廟的賢者被「濫舉」,藉此榮耀父母祖先和自己。變得像買官一樣。孝子和貞節婦女也是。

邪教
眾人越境燒香活動變得非法。邪說邪教也比「正常宗教」更給人有希望

鄉學
官學(皇族子弟、八旗和世襲頭銜)書院、社學(鄉村和社區學校)與義學(慈善學校)社學義學幾乎馬上消失。學校純粹為了養成人才為朝廷之用。禁一般書籍。應要奉獻一生學八股文,然而太多考不上功名的士子終究成了問題。士子不能和地方官交流,連取名字都要經過同意。但後來還是出現了「劣生」。罷考、暴動,聚眾抗官。地方官不稱職、科舉制度和學校體系衰敗,考試中充滿欺騙和作弊。地方教官索禮、考試要求財產條件。控制得太乖巧的臣民讓清政府變得衰弱,只留下一堆自私的人。

控制不善

地方時常因不公而暴動,紳士帶領,反勒索腐敗各地幫派,沒紳士也不會成為大型暴亂,土匪。

“在帝國的環境隨著自然災害和行政僵化而變壞,鄉民轉變成偶而為之的土匪的人數越來越多,政府就完全不可能以任何有效的方法來應付這個情況。”

革命(改變整個體制)匪徒(只想搶錢吃飯)
1 貧富差距(天災後,太平天國供應的共產希望讓大家願意跟隨) 
2 種族歧視(明朝代替元朝,驅除韃虜)
3 個人野心(劉邦,太平天國洪秀全)

除了紳士,失意士子(一直落榜的人)也很危險,落榜卻有知識。文士可以擬定文宣,建立常規,編撰禮典,準備宣言。

反外(外國人)往往是官員和紳士帶領(侵犯到他們的利益),先散播各種謠言(洋人用小孩入藥之類)請平民幫忙打鴉片戰爭武裝起來的平民,一回頭就加入太平天國。乾隆後期已體制崩潰。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