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3日 星期日

《印度:百萬叛變的今天 India: A Million Mutinies Now》V.S. Naipaul

印度三部曲最後一部。最後那本的序批評之前他筆觸太尖銳,說這本就好得多。這本他的確去了更多地方,聆聽、訪問、寫下。他自己的部分少了,筆觸變得死氣沈沈,閱讀的時候幾次都腦子缺氧(可能是我的問題)但的確能感覺到深不可測的歷史和人民,在擁擠的世界裡每個人都緊抓著自己的信念,宗教、傳統、職業...... 什麼都好。一種往事不堪回首,未來更難以想像的感覺。

Culcutta Marwari(business people)
提箱仔(為英國企業做事,在公司和俱樂部來去的優差)
Naxalite - 農民起義,變了很多次的共產主義,今日仍有的毛派
勒克瑙王公 什葉派(Kasari 裡和英國人對打的穆斯林人)Urdu,Badshah bagh
Hotel Liward / Leeward 他62年去住了四個月的 Kashmir 水上旅館

他的正統信仰是他唯一能夠依附的純正東西;他無法設想沒有它的日子要怎麼過。它是嚴格的信仰;在其中沒有電視,沒有讓異端存在的空間。它的許多教規和慶典及禁忌都是讓安瓦的世界得以完整的一部份。去除掉這信仰的一項規定,其他一切都會不保;一切都可能開始瓦解。譬如說,穆斯林男子應該蹲著小便;安瓦的一位同事後來告訴我說,他堅持在工作地方的現代尿斗上使用者中姿勢小便 - 雖然那頗折騰了他一番。

許多年來,甚至在我1962年初訪期間,人家總是說加爾各答正在死亡,它的港口正在淤塞,它的老舊產業正在衰落。但加爾各答並未死亡。這城市沒什麼建樹,但它還是生存了下來;先前的語言開始有誇大其詞之嫌。現在我想到,或許這就是城市死亡時的情況。城市不是怦然一聲突然死亡;城市不是只在被遺棄的時候才死亡。或許城市是在這種時候死亡的:當每個人都在受苦,當交通這麼麻煩,以至於有工作的人因為受不了通勤之苦而辭掉她們那份有需要的工作;當沒有人享受得到乾淨的水或空氣;當沒有人能出門散步。當城市不再有城市所提供的愉悅、不再有令人興奮的視覺享受、不能再寄發人們的企盼,而只是人口過多、大家受苦的地方,或許,城市就在這時候死亡。

......1946年發生了印度教徒與穆斯林之間的屠殺。這些事件標示了這城市步向死亡的開始。翌年,印度獨立,但國土分割了。孟加拉也分為兩半。大量印度教徒難民湧入加爾各答,在這裏簡宿為居;而調適能力還不及歐洲百分之一的加爾各答從未真正復原。往後會有一些重大成就 - 特別是薩耶吉 Ray 的電影,但這城市的輝煌時日已成往昔,這城市的所有知性活力都已經消散。可以說,一旦英國人離開,這個英國人建造的城市 - 在夜間其壯麗仍像幽靈般閃現 - 就開始死亡。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