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5日 星期四

《思考的熱情:七位女哲學家的故事》Ingeborg Gleichauf

Hannah Arendt, 1906 - 1975


蘇格拉底不曾將其思想訴諸文字,他是最原始的哲學家,在與別人的談話中發展出他的思想。蘇格拉底另一個吸引鄂蘭之處是他思想的活動性,那是一個圓形的運動,沒有最終的結果。思考在於保持活動,不斷提出相同的問題。蘇格拉底的人生觀可以歸結為,活著的定義就是提出問題。

蘇格拉底既活在日常的政治生活中,也實踐哲學,他的身影在兩個範疇中同樣鮮明。重要的不是那些專業的思想家,而在認清每一個人都有作哲學思考的能力。她認為一個人如果不去運用這種能力,就像是一個“夢遊者”。作哲學思考意味著清醒的走過人生,不逃避提出問題。

蘇格拉底認為思考是“我與我之間的對話”,意即當我思考時,必須把目光投向自己。於是我既是發問者,也是回答者。在從市場回家的途中,蘇格拉底經驗到單獨和自己相處的感覺,讓他悟到一種奇妙的現象:在和自己共處時,我其實是兩個人,我不能逃避我自己,而要回答我自己提出的問題。就好像在舞台上,只是一切發生在意識之中,這是一齣純精神的戲劇。作為一個思考的生物,人類可說是雙重的,既是我也是你。

在探究思考的過程中,她更加深信艾希曼是一個沒有思想的人。行善的能力與能與自己對話的能力息息相關。當人不去思考,只是隨波逐流時,眾所皆知的“意識黑洞”Blackout則可能成為一種持續的狀態。“每一個人都可能淪落到不敢面對自己的地步,蘇格拉底是第一個發現其可能性及重要性的人。”

思考本身並沒有政治的意義,但其作用則延伸到日常的政治生活中。“思考乃是一個將自己一分為二的沈默對話,啟動我們本體中的差異,這個差異存在於意識之中,其所產生的副產品即為良知;判斷力則是在思考使人自由的作用中產生的副產品,使思考具象化,並得以在外在的世界中發揮功能。在外在世界中人總是無法獨處,永遠過於忙碌,以至於無法思考。

Simone de Beauvior, 1908 - 1986

“我非既定,而是成為”:人類沒有不變的本質,而是在每一次重新創造自我的行動裡,賦予自我意義。

波娃的哲學裡沒有上帝來影響我們的生命,賜予我們不變的靈魂核心。身為人類,我們是孤單的,當我們覺悟到自己的存在之後只有兩種選擇,選擇死亡,或是把握身為人的存在而有所作為。在經歷了二次大戰後,所謂的作為,對波娃來說也包含了對他人的關懷。她從一位非常個人的哲學家逐漸發展成一位投身於社會政治的思想家。人類安身之處不在寂寞當中,而在人群之間。以日常生活的現實來檢驗存在主義。

Simone Weil, 1909 - 1943

身體不好卻努力吃苦,教工人讀原文,要他們獨立思考。學生總是只有三位考上高中。為了體驗工人生活到工廠做事,發現自己下班後頭腦一片空白。不願吃好東西,堅持睡地板。最後是因可能的厭食症和營養不良而去世。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