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17日 星期五

《雜訊:人類判斷的缺陷 Noise: A Flaw in Human Judgement》Daniel Kahneman, Oliver Sibony, Cass R. Sunsten

法官、保險費和賠償估計、醫生,各行各業的“專家”之間的決議差距都有近乎一半的落差。相信人不如建立好的 data set。但我們總是相信彼此做出的決策差不多,因為我們總是以為別人看到的世界與我們相同。

我們會迅速形成印象,並堅守這些印象,即使矛盾的資訊出現也一樣。這種傾向就是過度追求連貫性。

如果許多人都有共同的偏誤(像同樣的歧視),心理偏誤就會造成統計偏誤,各自不同的偏誤則會造成系統雜訊。

情緒、天氣都會影響我們的判斷力。

定錨效應:第一次做出的決定容易變成後人的標準。一個先叫出來的人影響後面的人。

“司法體制應該要承認執法人員的侷限”

16 “看事物的方式如果不止一種,大家對事物的看法就會各有不同。人們可以挑選不同的證據構成敘事的核心,這麼一來就有許多種可能的結論。”

“性格的獨特性是人類從事創新和發揮創意的動力,也是大家相處起來有趣又開心的原因。但是講到判斷,這種獨特性可能不是一項資產。”

決策保健 Decision Hygiene 18: 優良的判斷取決於你的所知,你的思考能力和你的思考方法(訓練有素、聰明、有正確認知風格)優良的判斷者通常有經驗,而且聰明,但是他們也往往具備主動開放心態 active open minded,願意從新的資訊中學習(容許自己被相反的論點說服、認為改變想法不是軟弱的表現、不認為直覺是做決策最好的指引)

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仰賴對世界相關知識的累積來解決問題的能力(算術運算)

Fluid Intelligence:解決新奇問題的能力

認知風格:認知反射測試 Cognitive Reflection Test CRT

19 鑑識確認偏誤 Forensic Confirmation Bias:關聯力和壓力會影響判斷(Innocence Project 發現鑑識科學的不當應用導致45%冤案成立)不需要一開始就給太多訊息,以免引發偏誤。

如果出具第二意見的人知道第一意見為何,第二意見就不具獨立性。第三意見的獨立性就更低,其中可能出現一連串的偏誤。

21 一群人的預測往往比一個專家的預測更接近(銷售、氣象和經濟預測)

凱因斯:事實改變,我就改變想法,你呢?

2%的超級預測者會評估許多外部觀點:Perpetual Beta

訓練:組隊:挑選(超級預測者的成功歸功於他們減少評量錯誤的卓越紀錄,而不是對新聞的敏銳解讀:比別人更能減低雜訊)

22 三分之二的例子裡,放射科醫生把正常的乳房攝像認為顯示有癌症(偽陽性)。癌症、心臟疾病、判讀X光片,醫生都充滿歧見,病患獲得的治療像買樂透一樣。醫療指引很關鍵。

精神病學的雜訊水準一向很高。訓練有素的精神專科醫生,對一名病患是否有憂鬱症,意見一致的機率只有4%到15%。某些混合診斷在臨床實務中更是毫無作用。

23 制訂績效評鑑量表:25%是訊號,75%是雜訊(水準雜訊、型態雜訊、場合雜訊)

強制排序 Forced Ranking

24 人員招募結構化:設立條件,獨立評估。不要只是使用“直覺”。

對抗直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