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時期和氣候史學者在世界其他地區所做的研究有符合之處,它的名稱是小冰河時代(Little Ice Age),原來溫暖潮濕的世界變得寒冷而乾燥。國家和社會增強力量兩極化,經濟體之間開始更朝商業化發展。人們被迫想出新的方式解釋發生在他們周圍的改變,合理化他們為生活所採取的行為模式。
殺女嬰、在飢荒時吃人,都是中國歷史上常見的事。
朱元璋殺丞相胡惟庸(朱元璋指控他和外國勢力勾串 - 日本人、越南人、蒙古人,因胡的紀錄都遭竄改和銷毀,很難確定事實真相為何)占城(今日越南)的使節團來朝貢,胡未上奏為導火線。涉案者一萬五千人,並在接下來的十四年間又殺了四萬人。在1380年的政治整肅是當時人類是上最可怕的平民屠殺暴行,對於知識菁英帶來的衝擊比蒙古人更劇烈。對文官的不信任造成集權。
明末的經世濟民概念成了後來的 economy 的翻譯“經濟”。
永樂殺死姪子奪權,遷京北京
因海陸海盜過多,1415 重啟大運河
1580 張居正開始用白銀收稅,財政改制讓國家運作更有效率,不需要再大費周章運糧。
元朝政府中國後將社會秩序固定成四種階級:蒙古人居頂,再來是色目人,再來是居於北方的“漢人”(不是來自千年前的漢朝,而是西元四世紀十六國時期,控制華北一帶的漢王國,匈奴人劉淵於304年建立的國家,立都山西平陽,改國號為趙,史稱漢趙或前趙),四個階層中地位最低的是南人,前南宋的臣民,蒙古人最不信任的族群。蒙古人制定不可更動的職業體系以確保勞動力,保證他們所需的物品生產和服務。製造弓箭的戶籍就登記為製造弓箭。保留某個時期的社會狀態,這是為了經濟而不是社會。他們對明宋的”家族“概念沒有興趣。
文官體系的頂峰時大學士,人數只有四到五人,為皇上提供建言,監督整個朝廷事務的推行。明朝的官話是南京話,1430年,有兩名福建籍官員入閣成為大學士,但《明史》指出”閔人入閣...... 以語言難曉,垂兩百年無人“:期間沒有任何皇帝再任命福建籍的官員入閣出任大學士。
十六世紀全國有兩萬零四百名文官,一萬名,武官,三萬五千八百名領取朝廷津貼的生員。卻又十五萬名學生在縣學裡註冊往上爬。大部分都放棄了科舉回到鄉里,成為鄉紳、投身商場、或變成醫生。這些地方仕紳要在地方社會裡保持菁英地位,就要運用財富和社會關係,保持聯繫地方官員,投入慈善和贊助事業。最好是一名子弟(或女婿)求取功名,鄉紳政治 aristogeny 可以靠沒有共鳴但和其他有功名的家族聯姻,仍可以保有經營地位兩到三十代之久。雖然科舉功名終究是地位的來源。
商人的財富可以取得官員身分(贊助仕紳或是聯姻),還有一種方式叫”通譜“,對仕紳家行賄,以進入這個家族的宗譜,冒用其姓氏。(陸容《叔園雜記》)
徐光啓(Metteo Ricci 的基督徒好友)找葡萄牙練兵和火砲的努力難以實現,1640氣候嚴寒,使得滿族揮軍南下,1632崇禎五年大飢荒,1635崇禎八年蝗災,1637崇禎十年大旱,1633大瘟不止(明朝人有接種疫苗,滿族沒有,因此其實阻止了幾次進攻)1630年開始有李自成(最後是吳三桂的多爾袞合作才把他從北京趕走)、張獻忠(在四川創立恐怖政權的大西王國)
1941大瘟疫讓黃河下流70%的民眾死亡。滿清進攻有三個地方沒有投降,最後遭致屠城:揚州、嘉定、南昌。1644明朝毀滅時,80%省份已經停止繳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