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0日 星期日

《第五號屠宰場 Slaughterhouse-Five》馮內果 Kurt Vonegut

“特拉法馬鐸上哪來的電報!不過,你說的也對,每一團符號就是一段簡短而緊要的文句,描述一個情況,一幕景象。我們特拉法馬鐸人讀的時候,是一眼看過去,而不像你們要逐字逐句地看。所有這些文件之間並沒有什麼特殊的關聯,除非作者有意另作安排,以便當我們一眼看過去時,產生一種美麗、驚奇而深刻的生命意象。我們的小說沒有開頭、中腰、和結尾,沒有懸宕,沒有道德觀念,沒有因果關係,我們喜歡的是,能在一眼之間即可把握到的由許多美妙時刻所構成的深度”

“美國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但是美國民眾大多很窮,而貧苦的美國人都受到鼓動去仇恨他們自己。套一句美國幽默家哈巴德的話說:‘貧窮並非不是丟臉的事,但也很可能是。’事實上,使美國人變窮是一種罪惡,即使美國是一個貧窮的國家。世界上每一國家都有其民族傳統,民眾雖窮,但都具有很高的智慧與美德,因而較擁有權勢與金錢者更值得尊敬。美國窮人向來不講求這些,他們只會嘲弄自己,讚揚比他們優越的人。一個窮人開的一家簡陋飲食店,很可能會在牆上掛著一塊牌子,上面寫著這麼一個殘酷的問題:如果你很聰明,為甚麼你不富有?“也很可能在一根棒棒糖的木棒上黏著一面不比孩子手掌大的美國國旗,插在收銀機上,任風飄揚。”

2017年12月9日 星期六

《叫我自己親愛的:瑞蒙卡佛談寫作》Raymond Carver

談寫作

有些朋友跟我說他們必須趕著出書,因為缺錢,說是編輯在催稿,或者太太快要離家出走了 - 諸如此類的理由,所以很抱歉寫得不太好。“要是不這麼趕,我會寫得很好。”我聽到一位寫小說的朋友說這句話的時候,真是無言以對。即使現在回想起來,我還是無言以對。如果我們不能心口如一的寫出內心的想法,那何必寫呢?畢竟,我們能夠帶進墳墓的,不就是我們盡心盡力的過程和辛勤耕耘的結果嗎?我很想對我的朋友說,看在老天的份上,您就轉行吧。換口飯吃,你一定能找到別的比較容易上手,而且看得到實在成果的行業。否則就請你竭盡全力發揮所長,別找理由別找藉口;不要抱怨,不要解釋。



在那些日子裡,我只要能夠在工作和顧家之餘擠出一兩個小時,就是不可多得的好運。那簡直是天堂;那一兩個小時令我興奮極了。不過,有些時候,因為某個原因,沒辦法偷得這個時間,那我就會巴望著星期六;雖然不時的還是會有些突發狀況來攪局,但還有星期天可以盼望。嗯,或許星期天。

也就是在這種情勢下,我實在看不出自己能夠寫長篇小說,換句話說,我根本沒有寫長篇小說的本錢。在我來說,寫長篇小說的作家應該是生活在一個合情合理的世界,一個作家可以相信、有目標可以瞄準,然後精確的描寫出來的世界。那是個最起碼在一段時間裡固定待在某處不移動的世界;同時必須有一種信念,相信這個世界最基本的正確性,相信這個熟知的世界具有生存的意義,值得書寫,不會在寫作的過程中煙消雲散。然而,這可不是我熟悉的世界,也不是我生活中的世界。我的世界似乎是隨時變遷、方向不定,由著它自己的規則,每天都在變化。這讓我對未來的計劃最遠不能超過下個月的第一天,因為我一天到晚都在籌錢,不擇手段的找錢,為了繳房租,為了供兩個孩子上學穿的衣服。這都是實話。

2017年12月6日 星期三

《壞女孩遇上中國 CHINA to ME》Emily Hahn

我們已經歸納出特定的規律。日本人做事講求系統,不認為他們應該更改既定計劃。情況大概是這樣的:四、五天密集轟炸,至少出動八十架飛機(有時候將近兩百架)在市區各處投彈。接著會有兩、三天的空檔。皇家空軍軍官解釋,這是因為他們要在漢口的駐紮地整修軍機。然後新一波的轟炸再次展開。重慶短暫的夏日間,天氣是一成不變的晴朗,也少有讓我們能夠喘息的雨天。經歷反覆不斷的攻擊,城裡居民放棄了,認為要到秋天以後的多霧季節才有機會休息。有些人不畏艱辛,每天渡河到鄉間躲避,晚上再回家。這是相當艱難漫長的路程,特別是晚間擁擠的碼頭。

如果我還住在北岸,那這本書絕對無法在夏天完成。即使在這裡,我還是大半天難以工作。基本上我一定是在第一次警報和至急警報的空檔動手。那時屋裡一片寂靜,沒有人想打擾我。我會在屋側露台上瘋狂打字,鮑雷一家跟吉德里、泰迪打橋牌,或是處理他們的公務,每個人都緊張地盯著天際,豎起耳朵等待不祥的警報聲。

不過我們學到讓週末更加愉快的方法。APC 在下游幾哩處有個煉油廠,已經無油可賣,只得結束營運,但屋舍和場地都維持得很好,有時候我們會在星期六搭公司的船隻過去,直到星期一早上才回來。有一艘英國炮艇停在那裡,謹慎地遠離成為攻擊目標的重慶。我們帶上自己的僕人、食物、酒,其他人打橋牌時,我就看書,或是陪不喜歡牌戲的賓客閒晃。到了星期日,我們上船去吃午餐,沒有比這更舒服的享受了。雖然我還是會陷入焦慮,但被炸出招待所的那天我已經很幸運了,不僅能寫書,更在安全區的保護下過得滋滋潤潤。



某天晚間,我在蔣家多待了一會,比我平日預計回家的時間要晚得多(蔣夫人對她的生活作息很嚴格,但那天她丈夫要到很晚才會回家,而她不喜歡獨自一人。顯然保鏢並不是全世界最好的同伴)。扛轎椅的苦力知道他們的目的地,因此我們並不擔心。我們跟廚房借了盞燈籠,向夫人道別,小心翼翼地爬下石階,從山腳出發。

在這麼暗的夜裡,穿過稻田不是明智之舉,苦力向我解釋這點,輕快地踏上最近鋪好的新路。我不太清楚為什麼要費神敘述這件事。它根本算不上什麼趣聞。我只想為了自己,努力喚醒那天的感受。我對中國了解得如此透徹,它的氣味、聲音、色彩,所以我可以輕鬆喚回曾經在那裡度過的時光。比如說上海楊樹浦的街道,或是北平夏日的漫天塵煙。杭州湖畔的潮濕小徑,還有靜靜飄浮的平底蓬船。黃山鋒銳的岩石、滑過身旁的軟雲。回想那些時刻都很容易。我可以畫出任何一副當時的景象。如果半夜醒來,發現自己身在其中某個地方,我一定說得出地名;我認得那處的氣味、那處的聲音。可是那晚,我坐在轎椅上,從夫人家滑過黑暗的道路,那是一段非常特殊的時光。那段路沒有任何熟悉之處。那裡不是中國,那個人也不是我。不知怎地,苦力跟我重新融合成另一個宇宙的人。我們沿著深邃黑暗的谷底小跑步前進,那天下午所有的興奮、喜悅,我和蔣夫人談過的話、我們讀過的詩、橫越這片田野時曬著我後頸的陽光、收在椅子後面的那些花朵 - 它們都不在那裡。我腦中還記著,像是曾在書中讀過的事物,但沒有更深一層的現實感。我的人生就只剩手邊正在讀的書。那一刻就是證據。一次,就只有一次,第一次,我闔上那本書,放到一旁。我靠上椅背,和它一起隨著苦力輕軟的足銀搖晃跳動,心想:接下來呢?

《奇想之年》Joan Didion

在麻州綜合醫院 J. William Worden 的哈佛兒童喪親研究中,我學到,據觀察海豚喪偶之後會拒絕進食。雁鴨面對喪偶的反應是又飛又叫,到處尋覓,直到自己失去方向,迷途難返。至於人類,我在書中讀到(但其實我早已知道),也表現出相同的反應模式。他們四下搜尋。他們不吃不喝。他們忘記呼吸。他們因氧氣不足而意識模糊,他們因未流出的淚水而鼻竇阻塞,最後弄得疑似耳朵發炎去看耳鼻喉科。他們失去專注力。“一年之後,我才能讀報紙標題。”一位三年前喪夫的朋友對我說。他們失去無論大小的各種認知能力。就像赫曼卡斯托普一樣,他們在生意上錯誤百出,蒙受可觀的資金損失。他們會忘記自己的電話號碼,人到了機場卻忘了攜帶有照片的身份證件。他們會生病,他們會跌倒,甚至又像赫曼卡斯托普一樣,他們會死。

2017年11月23日 星期四

《項美麗在上海》Emily Hahn

《潘先生》


在一個晴朗的夜晚,佩玉突然建議我,要是壞了孩子,最好穿緊身裙,那之後,我們開始討論多妻制問題。關於這個問題,她母親最有發言權。她曾是佩玉父親十位妻子之一。更有甚者,他最後並沒死在她們任何人的懷抱裡,他猝死於一名歌妓家中。

“十個妻子。” 海文把佩玉的話翻譯給我聽,“但她們之中,沒一個人是愛他的。不論他何時回家 - 他不常回家 - 她們就都趕緊迴避,跑回自己的房間躲起來。”

《潘先生》

我們花了大量時間討論細節。這天海文來我家時,拿著他寫的指引。字跡恭恭正正,還附有一張他寓所的平面圖。有箱子的房間都用叉打了記號。它們的鑰匙裝在一個小口袋裡,有二十八片之多,因為海文跟我們一樣,永遠不記得他要找的是哪一片。

我覺得那些指引太詳盡了,比如說,第一句我就認為毫無必要:
“首先把四周圍掃視一遍,看看房子是否沒被燒掉,東西是否都在。”

但我不想批評他。海文對他的成果非常引以為驕傲。他臉上帶著一種得意的微笑,研究著他的這張地圖。

《太陽的腳步》

桃樂絲想,真奇怪,她的情人走進衛浴間時顯得多麼矮小啊!他想儘快走進去。他必是在一番審慎思慮之下作出這一戰略性轉移,以保全他的私隱。美鳳會在與他遭遇的任何地方即時向他發起攻擊。所以衛浴間要算是一個最佳堡壘。桃樂絲看了看手錶,他們已經在裡面待了三十五分鐘了。而衛浴間的噪音仍是未曾稍減。

孫家另外那些成員在熱心地吃著水果,他們那種熱心的樣子,讓人根本感覺不到他們旁邊的煩憂。阿朋為他們的好胃口開心,他又端出來一盤馬鈴薯泥,和半條果醬餅,都是午餐剩下來的。小龍的舉止不再惹得美美或盛表弟煩心。了不起的人物!至於陶樂絲,她仍然在顫抖,茶杯在她手裡抖動著,她簡直不相信她還能說出話來。

一小時過去了。多麼荒誕!這一切難道沒個完?衛浴間的雜訊漸漸低沈,變成低語,現在沉寂了。怎麼了?現在他們應當開門走出來,微笑或生氣,哭哭泣泣或握手言歡,不論如何,他們一定要快點出來,已經快八點了。

2017年11月10日 星期五

《Theft by Finding》David Sedaris

It wasn't easy revisiting what are now 156 volumes of my diary.  I broke the job up - a month or two per day - but after reading about me, I'd have to spend the rest of the day being me.  I don't know that I've ever done anything quite so exhausting.  Hugh would be in the next room and hear me shout things like "Will you just shut up!" and "Who cares about the goddamn pocket square!"

"Who are you talking to?" he'd ask.
"Me in 2001," I'd answer.

February 1, 1981
Raleigh
We went to Lance's for dinner last night and I learned that he keeps a dead rattlesnake in his freezer.  He found it on the highway somewhere.  The snake's not messy dead, just missing some guts, and even frozen solid it still looks alive.  Margaret wants to photograph it in my freshly painted apartment, but I'm afraid to even remove it from the bag.  Were my dad to see it, he'd drop dead of a heart attack - wham, no questions asked.  Half the people I know have dead animals in their freezers: reptiles, birds, mammals.  Is that normal?

April 24, 1982
Raleigh
Tiffany left Raleigh and went back to Maine to work at the reform school she went to, Elan.  I've missed her, so it was good to talk on the phone and hear about her new life. One of the delinquents she's assigned to kidnapped two children, drowned them, put their bodies in plastic bags, and left them on the curb for the garbagemen.

That's a bit more than delinquent, I think.

August 15, 1984
Chicago
Tiffany was rushed to the hospital in New York the night before last. IT turned out she was four months pregnant and the baby was growing in her fallopian tube rather than in her womb. It's called an ectopic pregnancy, and she knew nothing about it until she started hemorrhaging. "Do you have any questions?" the doctor asked before he performed the operation to extract the fetus.

And in a weak voice Tiffany said, "Yes. When can I have sex again?"

You really have to hand it to her sometimes.

December 15, 1986
Chicago
An Asian woman approached me at the IHOP tonight.  Without asking, she sat at my table, snuggled up beside me, and said, "Have you had your hug today?"

I pulled back because I am not a hugger. Never have been. When someone wraps their arms around me, I shut down and stand there with my eyes closed, waiting for it to be over.

March 26, 1991
New York
I'm surrounded by people who have more money than they know what to do with, and none of them have earned it.

December 31, 1991
New York
Dad wants to talk about her death - he needs to - but unlike the rest of us, who yak incessantly about our feelings, he has no vocabulary for it and is reduced to the cliches you'd find on a sympathy card. It's like not knowing a language.

March 9, 1993
New York
Roger Donald called from Little, Brown to say he would like to negotiate a two-book deal. To celebrate, I bought a denim shirt and thought it amazing how quickly one's life can change. I never thought I'd want a denim shirt.

April 22, 1994
New York
All Helen talks about is her pain. Every time I see her she goes on and on and I'm tired of it. Other people's pain is uninteresting. My own, though, is spellbinding.

February 8, 1996
New York
In the paper there's a story about a fifty-five-year-old cancer patient who paid her twenty-year-old neighbor to kill her. The kid went with strangulation, but she revived and then tracked him down, claiming that because she was still alive, he had to give her the money back. They argued, and he beat her to death with a power drill.

February 16, 1998
New York
Lots of domestic violence on Cops tonight. A young woman is punched in the face and her boyfriend goes bananas when officers enter his trailer to arrest him. He's strong, and it takes three men to bring him down. Meanwhile, his girlfriend is screaming, "I only want to talk to you, baby." To the cops she pleads, "He didn't meant to hurt y'all. He was askaird."

As the boyfriend is taken away, he yells, "I ain't never gonna forgive you for this, Randi. When i get out I am going to fuck you up."

She answers, "Do you want me to pay your bail?"

"See," the guy says to her as he's pushed into the car, "they don't know what you're like. They don't know how you talk to me, how you make me have to beat you up."

"I'm sorry," she cries. "I'll get you out tonight."



*
1977 - 1983's diary was handwritten, fuel with meth. 時間有時一個月一個月的消失。1983年底他終於進了 Chicago Art Institute 我都感覺鬆了一口氣。1988 畢業。短短日記裡滿滿都是美國的各種惡意,對 gay, coloured, hispanic, AIDS, 女人...... 但或許也沒差別這麼大。讀到一半我這邊11/5 時美國教堂謀殺又死了26個人。

2.16.1988 在被傢具店員工同事羞辱一週後(faggot!),他列了個 Reasons to Live 清單。現在看彷彿大部分都實現了。或許我也該來列一個。

92年 Big NPR Break (文章被 Ira Grass 拿去唸)
93年 舞台劇開始成功,日記只剩半年,停在 7/2

開始成功以後幾乎沒有甚麼可看。煩惱也變成不停的工作與旅行,在各個城市買房子一類。看到 Tiffany Sedaris 03年被他拒於門外。

2017年11月6日 星期一

《暫時無法安放的》鄧九雲

窮人的巧克力

我知道無法讓她明白,我不需要一個跟我思考同類型的事一樣多的人,因為這樣我才能有足夠的空間生活。我說不清為何總是想把生命鎖理解的一切丟得遠遠的那種念頭來自何處,就像我從不解釋為什麼我手裡有那些揪著頭髮的橡皮筋。我的腦袋開始發出嗡嗡的聲響,我再想了一遍這整件事,有一瞬間很擔心水電工的出現不是巧合,而是我潛意識一手創造出的結果。突然間,我想起他施工回來那全是粉塵的灰髮,我的腦袋才終於安靜下來。

影子 37.8 度

離別時,我拍了拍他的手臂,他說送我回家。我叫他往前走幾部,還不夠遠,再走幾步。我看見他的影子了,疊在我的腳下。大概又是發燒的關係,他影子的形狀跟以前也不一樣了,我有一種感覺,我的身體和大腦正在告別那些不確定是否真正擁有過的東西。我擠了一個鬼臉,作出一副痛苦的樣子(其實真的很痛苦),他說,不要玩了,我們回家吧。

我想他應該是講錯了,但我也懷疑是自己聽錯了。
這一刻,如果我們還會見面的話,又是一段誤差的記憶了。

2017年10月22日 星期日

《長日將盡》石黒一雄



然而,今晚獨自靜坐房中,我發現這趟旅行的頭一天所留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並非索爾斯堡大教堂,亦非此城的任何一處迷人景致,反倒是今早所見綿延起伏的英格蘭鄉間美景。誠然,我絕對願意相信其他國家確實有更為獨特壯觀的風景。我曾在百科全書和“美國國家地理雜誌”上那些令人屏息的照片中,看見過全球各個角落的景致:壯觀的峽谷和瀑布,奇突美麗的崇山峻嶺。當然,我始終無緣親眼目睹這些奇景,但我有信心敢賭上一賭:最美好的英國風景 - 例如今早我之所見 - 具備一種其它國家的風景所沒有的特質,無論他國的風景在表象上是多麼奇特而富有戲劇性。我相信,這種特質會讓任何一個客觀的觀察者認為,英國風景是世上最令人深刻滿足的,而且這個特質或許用“偉大”這個字眼來形容最為貼切。因為真的,今早我站在那高丘上,遠眺眼前景致之際,我清晰感受到那份稀罕又錯不了的感覺 - 偉大當前的感覺。我們稱自己的國土為“大”不列顛,或許有些人認為這是個不太謙虛的用語。然而我願大膽表示,單僅我國的風景即可使這句自負的形容詞當之無愧。

然而,究竟什麼是“偉大”?又究竟憑什麼得以偉大?我深知要回答這種問題需要有個比我聰慧許多的頭腦,但是假如我不得不冒險一試,我會說:正是因為欠缺顯而易見的壯觀或戲劇性,才彰顯出我國景色之美。這其中的關鍵在於它美得從容寧靜,在於它的克制感。就彷彿這片土地知道自己的美、自己的偉大,而覺得毋需大聲嚷嚷。相形之下,類似非洲或美洲的那些景色雖然絕對非常刺激,但是在客觀的觀賞者眼中,我相信它們毫不含蓄的露骨之美然而使得景色略遜一籌。


說到這兒,容我做這項斷定:“尊嚴”必然與一個做總管的不捨棄其專業角色的能力息息相關。較遜色的總管只要略受激挑就會捨棄專業角色,遷就私人角色。對這類人士而言,身為總管就好像扮演啞劇中的角色;輕輕一推,微微踉蹌一步,假面具就會掉落,露出面具下的演員本人。偉大的總管之所以偉大,在於他們有能力堅守專業角色,而且堅守到最後;他們不會受外在事件的影響而捨棄它,無論這事件是多麼出人意料,令人心驚或困惱。他們對專業素養的堅持就好比謙謙紳士堅持穿著西裝:他絕不會容許宵小或突發事件在眾目睽睽之下扯去他的西裝;他只有在自己願意的時候才會脫下它,而這個時刻必然是他獨處之時。這是“尊嚴”問題。

常有人說,總管只有在英國才真正存在。其它國家,無論用的是什麼頭銜,都只不過是男僕罷了。我倒傾向相信此言不虛。歐陸民族無法擔任總管,因為他們沒有能力克制情緒,只有英國人有這份能耐。歐陸民族 - 大體是塞爾特人,這點相信各位必會同意 - 一向在情緒強烈時控制不住自己,因此只要情況稍具挑戰性就無法維持專業態度。容我重提方才的譬喻 - 請原諒我如此粗俗的形容 - 他們就好像略受激挑就會脫下西裝和襯衫,尖叫奔竄的那種人。一言蔽之,這種人無法窺得“尊嚴”的堂奧。我們英國人在這一點上較外國人佔了重要的優勢,也正因此,當人們想到偉大的總管時,他必然是個英國人,這幾乎已是定則。



“各位,原諒我這麼說,不過你們只是一群天真的夢想家。如果各位不是堅持插手影響全球的大事,倒真的都很迷人。拿我們善良的主人為例。他是什麼?他是位君子。我相信在座各位無人願意反對這句話。一位典型的英國紳士。高尚、誠實、善意。但爵爺卻是個業餘者。”他頓了頓,環視全桌。“他是個業餘者,但今天的國際事務已不再適合業餘君子。各位歐洲人士還是儘早明白這一點為妙。各位高尚、善意的紳士,容我請問,你可知道你周遭的世界已變成什麼樣兒了嗎?各位能夠憑高尚直覺行事的日子已經過去了。只不過,當然,在座各位歐洲人士似乎迄不自知。像我們善良主人這樣的紳士,仍舊相信自己有責任插手他們不了解的事務。這兩天來大家說了太多空言廢話。善意的、天真的空談。各位歐洲人需要專業人士來處理你們的事務。若不及早明白這一點,必致災禍。舉杯,各位。容我舉杯。敬專業素養。”

一陣愕然的沈默,無人舉杯。路易斯先生聳聳肩,向所有人舉杯一巡,飲了一口然後坐下。達頓爵爺幾乎立刻站了起來。

“我不希望,”爵爺說,“在我們相聚的最後一晚與人爭執,這是個快樂而欣慰的場合,我們都該享受它。但是由於尊敬你的看法,路易斯先生,我覺得不該將它拋在一遍,彷彿當它是街頭言說的怪人的荒誕之言。容我這樣說。你所形容的‘業餘素養’,先生,我認為在座多數人仍舊寧願稱它為‘榮譽’......而且,先生,我相信我很清楚你所謂的‘專業素養’是什麼含意。它的意思似乎是憑欺騙和操縱遂一己之願。它的意思是依據貪婪和利害關係來排列事情的輕重緩急,而非為了讓世界充滿善意和正義。如果這就是你所指的“專業素養”,先生,我並不喜歡它,也不希望具備它。”



然而,一再忖度假如當年某時某刻情況改變會發生什麼結果,又有什麼意義?這樣枯想很可能會擾亂自己的心神。無論如何,雖然談談“轉捩點”無妨,但人只有在回顧時才可能分辨出這些時刻。自然,如今回顧這些事件時,它們或許的確看起來是個人一生中關鍵而寶貴的時刻;但是當然,當年個人的想法並非如此。反而,個人似乎覺得自己手上有數不盡的日子、年月,可以去理清個人與肯鄧小姐的關係中希奇古怪之處;未來還有無盡的機會可以彌補某個誤會造成的影響。當時絕對沒有任何跡象顯示,如此微小的事件會使得整個夢想永遠無法實現。



像你我這樣的人永遠不會攀升到有資格理解世界大事的地位,最好的法子還是信賴一個我們判斷他是睿智、高尚的主人,然後盡心盡力服務他。



“不過,當然,這並不表示自己偶爾 - 在極其無告的時候 - 心想:“我對我的人生犯了多大的錯誤。”於是又會想到另一種生活,自己原本可能擁有的更美好的人生。比方說,我會想到原本可能跟你共享的生活,史蒂文先生。我猜想大概就是這個時候我會為了小事而負氣離家。但每次離家之後不久,我就會明白,我的本分是該跟著我丈夫。畢竟,歲月無法倒流。人不能永遠沈溺在假設的情況裡。人應該明白自己所擁有的不比多數人差,或許還更好點,應該心存感激。”

2017年10月16日 星期一

《折騰到底 The Boat Rocker》哈金

敘述者,一個叫顏海莉的女人,一遍又一遍地強調她所講述的一切都是絕對真實的個人經歷。她不放過任何機會聲稱自己和一些名人有過交往,她時不時提到的真人名單有:索爾貝婁、大主教戴斯蒙屠圖、珊卓布拉克、希拉蕊柯林頓,還有蘿拉布希。我唯一可以肯定曾與海莉合過影的顯赫人物是達賴喇嘛,不過她沒提到這個名字,想必是知道中國的文字審查。她說自己是兩名傑出藝術家的女兒,父親是雕塑家,母親是風景畫家,在她幼年時,也就是上世紀末七十年代末,全家從天津移居到了墨爾本。她寫自己在國外長大,對西方的生活方式捻熟於心。不過她還是保留了中國文化,認為那是自己的根,也給自己的生活和藝術提供了營養。這也是為什麼她還用我們摯愛的祖國文字來寫作。她說自己完全可以輕鬆地用英文來寫這本小說,然而她想和中國的讀者最先分享自己的故事。最根本的是,她想保留對我們美麗、深厚、無限複雜的母語忠誠,只有在其中,她才能隨心所欲地嬉戲和舞蹈。因此,無論去哪裡,中文都是她唯一寶貴的行李,是她“取之不盡的豐饒角”。

這一篇整狂想譫語,在某種程度上和海莉的個性吻合,是我熟悉的套路。既然我了解狀況,就不覺得多驚訝。讓我真正驚駭的是小說中不可思議的性描寫,其中一個場景,敘述者詳細描寫了她丈夫的屁股:“牛奶般的膚色,形狀和大小都完美無瑕,彷彿藝術大師雕刻的作品。”



我知道北美有一些中國人之所以成為異議人士,主要是因為他們曾經都想在中共政府內部得到一個合適的位置,卻未能如願。有些人還夢想著某天回到中國,擔任某個名牌大學的校長,位居副部級。我在新澤西州和康乃迪克州碰到過幾個年高體弱的流亡人士,都抱怨說他們不能像中國的幹部那樣享受免費的醫療服務 - 他們認為中國應該替他們在這裡的醫療費買單。這顯然是癡心妄想,所以他們恨起美國來,覺得這個全世界最富有的國家,竟讓它的公民自己付醫療保險。其中一位的觀點如此激進,甚至宣稱美國違反人權,因為聯合國的《世界人權宣言》規定每個人都有得到醫療服務的權利。

我一想起這些人,心裡就充滿憐憫甚至鄙夷。他們像一群被棄於異鄉的人,總是一臉茫然,早被曾經搭載的政治之舟趕了下去,卻還幻想著自己還在那艘船上,和原來的夥伴們在一起。他們無法在異地紮根,也無法想像過一種沒有國家或隸屬於某個組織的生活。他們永遠活在過去記憶的陰霾中,流放生涯對他們的心理毫無改變 - 他們還是一群只會政治鬥爭的動物。

2017年10月9日 星期一

《身為職業小說家》村上春樹

如何開始

有人常常會把周圍的人、事、物加以快速定型化地分析,好比“那個是這樣”“這個是這樣”“那個傢伙是這種人”,在短時間內做出明確的結論,但這種人(只是說依我的意見)不太適合當小說家。反而更適合當評論家或記者。或適合當(某種)學者。適合當小說家的人,就算在腦子裡已經得出像“那個是這樣”的結論,或終於快要得出時,還是“不不,等一下。說不定那是我太自以為是”,而站定下來,重新思考的人。心想“事情應該不會那麼簡單就決定吧。如果往後忽然出現新的要素的化,或許會來個180度大逆轉呢”。

如何持續

我在這裡所說的“強韌的心”,並不是指在現實生活層次中實際的強。在現實生活中,我是非常非常普通的人。會為一點無聊的事而受傷,相反的也會說出不該說的話,事後後悔一直想不開。不太能抵擋誘惑,遇到無趣的義務會盡量把眼光避開。為了芝麻小事也會動不動就生氣,然而重要大事卻會一時糊塗而忽略過去。雖然注意盡量不找藉口,有時卻也會說溜嘴。心想今天最好不喝酒,還是不小心打開冰箱拿出啤酒來喝。我推測這方面可能跟世間的普通人大致一樣。不,可能低於平均水準也不一定。

不過說到寫小說這個作業,我一天大約有五小時左右,面對書桌可以繼續擁有相當強的心。那心之強 - 至少大多的部份 - 並不是我天生就具有的,是後天得到的。我因為刻意訓練自己,因而學會。說得明白一點,我也覺得,如果有那個意思的話,就算不能說“簡單”,至少只要努力,任何人都能某種程度學會。當然說到強的程度,就像身體的強度一樣,不是跟別人比較或競爭,而是為了保持自己現在狀態最佳形式的強。

俄國

在亞洲以外的國家,首先點燃起來的是俄國和東歐,然後才漸漸西進,往西歐移動,有這樣的印象。那是1990年代中期的事。實在令人吃驚的事,據說俄國的暢銷排行榜的前十名曾經一半左右被我的書所佔據。

這純粹是我個人的印象,如果要我提出確實的證據、根據,就傷腦筋了,試著從歷史年表來對照回顧看看,該國的社會基礎產生某種巨大動搖(或變革)之後,我的書在那裡會開始被廣泛閱讀,我覺得似乎看得見這種世界性傾向。在俄國和東歐地區我的書急速開始銷售,是在共產主義體質崩潰這巨大的地盤變化之後。過去看來屹立不搖的共產黨獨裁體制,忽然輕易地崩潰了,隨後混雜這希望和不安的“柔軟的混沌”嘩啦嘩啦地湧上來。我想或許因為在那樣的價值觀轉換的狀況下,我想我所提供的故事,或許因為帶有像新的自然現實般的意味吧。

2017年10月5日 星期四

《旅行的異義》Overbooked - Elizabeth Becker

Bordeaux

1995 開始改頭換面。包括洗淨工業革命以來的舊城污穢,清理河岸邊倉庫,加上相應路燈的淺水處(與河邊的老證卷交易所燈光相應)。最後加上市內電車。

Cambodia

《雨季的孩子》David Jimenez

美國支持的 Norodom Sihanouk 王子的政變,在鄉村投擲炸彈,越戰時摧毀游擊隊的營地。

1975 Soloth Sar 波布 Pol Pot 在金邊獲勝,把城市的人送到農村再教育。Angkar (烏衫黨)掌握國家大權。全國 170萬人死亡,柬埔寨剩下七百萬人,紅色高棉掌權三年八個月二十天。

1978 越南軍隊入侵,1981 宣佈解散,組成聯合政府。中國和美國支援的紅色高棉繼續掌權。

1992 年聯合國柬埔寨過渡時期權力轉移機構(UNTAC)進入柬埔寨,兩萬兩千名士兵。外國軍隊蓋妓院,互相邀請盟國享受他們國家的妓院。

1993 年 Richner 一聲第一次發現愛滋病,1991 柬埔寨只有一例,十年間 4% 的人口感染,一天就有兩百個。

21.7% for sex tourism
32.5% for culture

Sihanoukville, Kep, Koh Kong
Naga World 2003 金邊 Chen Lip Keong 曾立強獨家賭場營業執照 to 2035

Cruise 

Carnival + Royal Caribbean 66%
Carnival 45%
Royal Caribbean 21%

1970 50萬人
1980 150萬人
1990 400萬人
2010 1300萬人

40年 1000% growth

Emirates and Dubai

飯店隨著飛機(降落權要先有旅館配套)
Dubai Airport - 飯店 - 更多航空公司降落
1980 40多家航空降落 Dubai
1970 脫離英國獨立 1971 加入酋長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1980 Gulf nations 要求補助與特權,Dubai 反對,海灣國家撤航線

1986 一千萬美元與兩名英國航空公司創立 Emirate
1990 封鎖經濟體加入自由世界市場(中國 印度 東南亞)爭取飛往二三線城市
非洲 歐洲 四小時範圍內 20億人口 七小時範圍內 40 億人口
飛機機齡不可超過五年

Pilgrimage

印尼 阿富汗 朝聖基金時常被貪污

Safari 

(英文的狩獵旅行,阿拉伯語的旅程)
19世紀末到1960對非洲的爭奪非洲行動。歐洲人征服一千萬平方英里的領土,瓦解難以計數的傳統非洲國家和部落,將那片土地重新劃分成三十個由英國人、法國人、德國人、比利時人、葡萄牙人以及義大利人等外來白人統治的殖民地。他們掠奪大量的財富和寶藏,並為了帝國主義之間的競爭奴役原住民。

GeoTourism

South Luangwa National Park
Mfuwe Lodge

非洲國家公園以美國國家公園為先鑑而成立。但掠奪土地讓居民不滿。

Richard Leakey
1989 年肯亞野生動物部部長 之前擔任 National Museum of Kenya
恢復國家公園的榮景 + 拯救公園裡的野獸
國家公園收入不交會國庫而是重回國家公園預算
對抗盜獵者及無能貪腐的政府
公開焚燒兩千支非法象牙
1993 前往會議途中飛機失事摧毀
保育人士時常被趕走

Costa Rica

國家地理海獅號
Lindblad Expeditions
兩名德國醫生搬到哥斯大黎加行醫 Carl Hoffmann 與 Alexander von Frantzius 世紀初撫育許多生物學家
1940 結合四所高等學校成為 U of Costa Rica
生物多樣性強權 5% of all species

2017年10月2日 星期一

《翻譯者》賴香吟

野地(1989)


是的,難堪,這兩個字像石壓上我的心口,我想推開新新,跑出去,跑得很遠很遠。我自怨自艾想起我那很遠很遠的村子,作為村裡少數幾個出外念明星學校的孩子,進了高女校門,父母以為我已經保送上壘,屬於我的故事會自行開始,殊不知天下之大,秩序之外還有秩序,名次之外還有名次,在我還來不及搞清楚狀況之際,我就落到了中段,成績,姿色,甚至說話腔調,那麼一大群人,一比之下,什麼都不是了......

簡直就是個開了一半的玩笑,說了一半的故事。

想來是從那之後我忽然就懶了。

翻譯者(1995)

很多年以來,我試著要用一個人物 W 的觀點來寫一種像回憶錄的東西。這念頭是有點奇怪,回憶錄?我對自己生命都還搞不清楚,憑什麼滿腦子回憶錄口吻?“你還年輕,還有好長一段路要走。” 父親也去世的時候,親人們常常對我說:“要往前看。”

我的人物 W 是個翻譯者。她坐在房間裡翻譯各種瑣碎的知識,好比一些名人札記、藝術小語或是生活指南,這些東西似乎總是可以安慰人們的心靈,可以銷售,出版商喜歡交給她這一類計劃。此外,有幾年,因為她丈夫工作上的需要,她也斷斷續續幫他以及他的朋友們翻譯過史料。剩下來的時間,她會希望翻譯幾本散文或小說,可是,總是得不償失。

總地說來,她差不多是生活在一種還不錯的現實環境裡,可是,是不是也因此而缺少挫折呢,還是天性使然,她的性格裡始終留有一種孩童般的天真執著,就像她所留下來的畫冊,她重重地在那裡塗上了線:“在自己的內在世界中保持一種對外在世界‘初戀’般的感覺。”

這種精神的質素曾經使她度過耽於幻想的少年,也曾經使她在昂揚的反對運動屢受懷疑。後來,事情有些好轉,因為過去激情同志的人生各自駛進了穩定航行的海域,沒有人再有閒暇來質疑她這些精神的質素。可是,怎麼她一個人還在挽留著這精神的質素,或是,更真實的情況是:想要趕也趕不走,那種未經處理也未沈澱的精神質素漸漸成為她的‘苦惱’,她說不出來它們是什麼,如同她想說出自己在繪畫裡所經歷到的悸動經驗,但她總不知道怎麼去形容;它們總是像精靈般盤旋她的腦海,一旦她捕抓它們,它們就狡猾地乘著她嘴裡的謊話溜走 - 

她希望親近的人們能夠體會到她的感受,那麼,席捲她心頭的莫名狂潮便不至於那樣令人感到恐懼。可是,跑組織、編雜誌、隨時隨地擺脫不掉的找同志、拜碼頭,大家忙得沒有時間談這種“個人”的事。她無奈翻讀各式各樣的畫評,可是,那些東西只讓她進入繪畫的歷史與背景,那種使她不安的、突如其來的理解,仍然不被說明地折磨著她;像是畫面裡隱藏什麼秘密,像是良善性格裡有些什麼激擾的東西在催促著,她不明白那是什麼。

2017年9月29日 星期五

《Chaos Monkeys》Antonio Garcia Martinez

As every new arrival in California comes to learn, that superficially sunny "Hi!" they get from everybody is really, "Fuck you, I don't care." It cuts both ways, though.  They won't hold it against you if you're a no-show at their wedding, and they'll step right over a homeless person on their way to a mindfulness yoga class.  It's a society in which all men and women live in their own self-contained bubble, unattached to traditional anchors like family or religion, and largely unperturbed by outside social forces like income inequality or the Syrian Civil War. "Take it light, man" elevated to life philosophy.  Ultimately, the Valley attitude is an empowered anomie turbocharged by selfishness, respecting some nominal "feeling-good" principals of progress or collective technological striving, but in truth pursuing a continual self-development regracted through the capitalist prism: hippies with a capitalization table and a vesting schedule.

What would the Valley make of my betrayal then? How much was I sacrificing by making it?

The capitalist hippies would take me back, I reckoned, I just had to be minimally successful. The Land of the Stateless Machines would continue crunching away, ingesting people and money, and outputting products, and they'd still be happy to grind me into the mix as well.

*

For when I do leap into the abyss, I go headlong with my heels up, and am pleased to be falling in that degrading attitude, and consider it something beautiful.

- Fyodor Dostoyevsky, The brothers Karamazov

*

A man with a conviction is a hard man to change. Tell him you disagree and he turns away.  Show him facts or figures and he questions your sources. Appeal to logic and he fails to see your point.

- Leon Festinger et al., When Prophecy Fails

*

Growth for the sake of growth is the ideology of the cancer cell.

- Edward Abbey, The Journey Home

*

For my part, outside of physics textbooks, I found Truth to be a rather rare commodity, particularly in the tech world. I had also noticed that those who most made a big show of believing in Truth were unusually attached to whatever well-groomed pack of lies they held dear.

2017年9月16日 星期六

《充滿瓷器的時代》畢飛宇

哭泣生涯

是癮就有可能復發,尤其在誘因充分的時候。惠嫂的友情哭喪並沒有完全終止,機會好的時候還會客串一下的。惠嫂知道機會難得,因而也就格外賣力,格外用心。一不小心就會把嗓子弄沙掉。惠嫂在嗓子沙啞的日子裡小心翼翼,靜悄悄地把所有的家務都做了,一副知錯就改,巴結討好的樣子。剩下來的日子惠嫂時刻注視著臭鎮的死亡跡象,一有人嚥氣惠嫂馬上就興奮起來了,嗓子裡產生了類似於歌唱的欲望。哭泣生涯使她越來越接近於一種母獸專門留意同種獸類的屍首。惠嫂自語說:“我快像畜牲了。”

美好如常

林子靜得像一隻瞎眼。中間有一條道,拐了許多彎,像腸子。師徒兩個在腸子裡蠕動,蠕動的樣子十分開心。師傅說:“林子裡的氣味變了,原來不是這個氣味的。”徒弟說:“哪裡有氣味,我怎麼聞不見?”師傅說:“你要留神氣味,這世上所有的東西都說謊,有時連一塊石頭、一灘水都說謊,可每一樣東西都有它的氣味,氣味不撒謊,氣味不會。屁的聲音再好聽它還是屁,為什麼?它臭。”

2017年9月15日 星期五

《一千個裸體陌生人》Kevin Hazzard

這不是第一次了。自從大學畢業後,我就只是單純工作。雖然人在工作崗位上,卻從來不是很投入。沒有熱情、沒有專業素養、沒有敬業精神。我準時上班,做好份內的工作,僅止於此。這種工作態度也被我帶到緊急醫療救護體系之中。雖然我花了八個月的時間進修,表面上很清楚自己的責任所在,但其實只是有差事就做,沒有到盡心盡力的程度。雖然人在工作,卻心不在焉。我只是處置病人,根本不在乎他們。我不求上進,只會在旁邊呆呆地看。我是個偷窺狂。

第四區靜悄悄到眾所皆知,輪一次班只需要出兩躺勤務,所以去的都是懶鬼和職業倦怠者。就目前來看,第五區最酷,它涵蓋了富爾頓郡整條工業大道,這條路上全是工廠、卡車休息站、脫衣舞夜總會和廉價汽車旅館。工廠和倉庫最容易發生外傷,至於卡車司機則是除了外傷之外,什麼事都可能碰上。若說工業大道帶給我們什麼啟示,那八成是長途貨運是一門孤單又怪異的行業。卡車司機會招來毒品和妓女,而廉價、刻薄、無牙的妓女都會隨身攜帶美工刀和罕見的熱帶疾病。然後妓女又會引來更多毒品,大多是冰毒,於是毒販、毒蟲、持槍的搶匪、流浪漢也跟著出現。

2017年9月3日 星期日

《我們在存在主義咖啡館》Sarah Bakewell

海德格十八歲時發現了布倫塔諾德博士論文,當時他還在老家 Messkirch。那是個寧靜的天主教小城,位於多瑙河上游的 Swabia 地區,離弗萊堡不遠。城內主流建築就是當地誇張的巴洛克風格的教堂。白色混雜金色的內部裝潢令人眼花繚亂,還有飄浮於雲間的聖人和天使,以及振翅飛翔的小天使,構成令人歡喜的歡快景象,正好平衡一下肅穆的建築外觀,以及城裡城外大片陰森沈鬱的森林。

海德格生於1889年9月26日,是家中長子,有個妹妹叫 Marie,還有個弟弟叫 Fritz。父親 Friedrich 是教堂司事,一家人就住在教堂對面。他們那屋頂陡峭的房子,是三棟並列房子中間較簡樸的一棟,今天仍屹立在原址。海德格和弟弟年紀輕輕就幫忙打理教堂的雜務:採摘花朵用做裝飾,以及早上爬樓梯上教堂塔樓敲響那一組七個的鐘。每年聖誕節還要特別早起,在家裡的聖誕樹旁喝過牛奶咖啡、吃過蛋糕後,就在凌晨四點前走過教堂前的小廣場,執行“鳴鐘驚醒”任務,把全城的人喚醒。在復活節,他們不是敲鐘,而是轉動一根柄子讓小槌子打在木頭上,發出嘎嘎卜卜的聲音。

槌子打擊木頭或金屬的聲音,常迴盪在海德格的世界中,因為他父親也是城裡的老資格桶匠,專門製作桶子等器皿。(網上快速搜尋一番提醒我們,昔日桶匠的製品包括:“水桶、小水桶、油桶、盆子、攪乳器、一般酒桶、特大酒桶、大酒桶、中酒桶、中小酒桶、小酒桶、特小酒桶、超小酒桶、小啤酒桶喝特小啤酒桶” - 很漂亮的一系列器具,今日挺起來像一般殘留在記憶中的夢。)家中兩個男孩會等待樵夫從附近的森林走出來後,到林裡檢拾一些父親可用的木材。海德格後來寫給未婚妻的信中,描述了製桶工廠的記憶,也還記得祖父是個鞋匠,坐在三腳凳上,在玻璃球發出的光芒下,把釘子打進鞋底。這一切值得書寫下來,因為這些兒時印象,在海德格身上較諸大部份其他作家身上,留下更加深遠的影響;他畢生忠於這些記憶所構築的世界,不離不棄。

在充當“父親的好幫手”之後,海德格會一路走過教堂,走過同樣莊嚴肅穆德梅斯基希城堡和它的公園,走進森林,在林中深處一條小徑旁的簡陋長木凳上,攤開家庭作業。這張長凳和這條小徑,在他面對研習中的艱難課題時,幫助他迎刃而解;在往後的日子裡,每當棘手的哲學難題困擾著他,他就會想起林中的長凳,瞥見出路。他的思想總是充塞著陰森樹木的圖景,林中經葉子過濾的斑駁光線,透射到敞開的小徑和空地。在他的著作裡,會碰上“林中小徑”和“路徑標記”一類字眼;字裡行間迴盪著槌子敲擊聲和村中如天籟的鐘聲,流露著鄉村質樸手藝的氣息,以及人力勞動的力道和手感。

即使在他後期最精純的著作裡 - 又或可說尤其是在這些著作裡,海德格總愛把自己想像城故鄉的卑微農民,幹著砍砍削削的活。他從來不是個善於交際的人。從兒時歲月開始,就有些性格特質把他跟別人區隔開來。他害羞、弱小,有一雙黑眼睛、一個擠作一團的小嘴巴,一輩子都難以跟別人有眼神交流。

神學 - 弗萊堡 - 對哲學的興趣超過神學
在大學圖書館看見胡塞爾的《邏輯研究》
與胡塞爾一戰過世的兒子年齡相近
1924,胡塞爾安排去 Marburg 四年(34 - 39)不喜歡馬堡稱它為“大霧的洞”,與女學生 Hannah Arendt 戀愛。

妻子在黒森林小鎮 Todtnauberg 買地,距離弗萊堡29公里,面向一大片馬蹄鐵形的鄉村谷地,買了小木屋嵌進山邊角落。“當他獨自處身當地,海德格就會滑雪,漫步,點個火,做個簡餐,跟務農的鄰居閒談,還有長時間坐在書桌前;在這樣的環境下寫作,就像他在1925年寫信跟 Arendt 說的,猶如獨處林中砍著木頭,有一種平和的節奏。

海德格也越來越慣於在城裡打扮得像個農人。他穿起一種量身定做的黒森林裝束:棕色農夫外套,有寬大的翻領和高挺的衣領,配上及膝馬褲。他的學生稱之為“存在式”或最具自身感”的打扮。

Metaphysics:我在這個“此在”的情緒,從興高采烈以致百無聊賴,又或瀰漫著壓抑與不安感,就是齊克果形容為憂懼的感覺。每一種情緒都讓世界在不同形態下展現出來。在焦慮下,世界在我眼中就顯得“怪異”(德文:unheimlich,字面意義是“不像家”),“各種存在完全陌生”。在這種不像家、不熟悉的時刻,不安讓哲學踏出了提出質疑的第一步 - 具體來說,就是海德格在這次演講德高潮中所提出的大問題:“為什麼世間有存在物,而不是一無所有?”

《存在與時間》幾乎每個海德格的重要想法,都包含模稜兩可特性。最危險的概念,也可能最有價值 - 就像呼召我們回歸屬己性、負起人生責任的論點。最令人迷惑的是有關“共在”(與他人共同存在)的論述;海德格是把這種經驗放在哲學中心地位的首位哲學家。...... 當朋友試著弄清他的底藴,卻只見一片虛空。Arendt 在1949年寫信和雅斯培說,這不是因為海德格人格敗壞,而是他“沒有”人格。..... 彷彿人類日常生活有些東西,是這位著眼於日常性的大哲學家沒看到的。

拒絕去柏林。1934 在納粹認可的《日耳曼人日報》表示不移居柏林,是因為這樣就會脫離黒森林的環境,告別“冷杉緩慢而從容成長,青草地上繁花盛放,山溪在漫長秋夜奔騰,白雪覆蓋大地喚起肅穆簡樸氣象”。一個嚴冬晚上,當暴風雪在小屋四周掠過,他寫到:“這是哲學思考的最佳時刻”。又說:

當那年輕的農家小孩操控著沈甸甸的、高高堆著山毛櫸木材的雪橇,往山坡上拉,再往下驚險送回家中,當那牧人陷入沈思踏著緩慢步伐,把牛群趕上山坡,當雪橇上的農夫拿到了數不清的木瓦片準備裝上屋頂,我做的工作,跟他們是相同的。

海德格說,當柏林的職位最初向他招手,他向托德瑙堡的鄰居尋求忠告,那是一位七十五歲的老農夫,後來確定是 Johann Brender。他想著想著,像有智慧的鄉下人常見的那樣,腦袋轉動了好一陣子,然後做出了回答,不是用語言,而是默默搖了搖頭。一切就這樣搞定。海德格不去柏林了,放棄國際化都市生活,避開“權力的毒害”,回到德國西南部的森林,回到高聳的樹木,回到砍柴劈木,回到小徑旁的簡陋長凳,這是他思考的最佳環境,“一切事物變得孤獨而緩慢”。

就是這些景象 - 這些恰好在納粹最差勁的鄉野藝品中可見的景象,引導著海德格日後的哲學方向。

現象學:透過“懸擱”,摒除二手概念或接受而來的概念,然後再描述直接呈現在眼前的東西。對胡塞爾來說,能夠不受其他理論影響而描述一個現象,就是哲學家的解脫之道。

波娃與梅洛龐蒂  Simone de Beauvoir / Maurice Merleau-Ponty

相識為 1927 年,兩人19歲。哲學共同考試中第二名,梅洛第三。

梅洛龐蒂生於1908年3月14日,只比波娃大兩個月,對自己的出身能更從容面對。以輕鬆、沈著的態度應對眼前的社會處境,可能是由於他有一個非常快樂的童年。他說,兒時感到自己受愛護,受鼓勵,從來不用費力就應得讚賞,因此畢生保持歡愉的性格。他有時也感到煩躁,但就像他在 1959 年一次電台訪問中說,他幾乎總是心平氣和。他是我們所講的存在主義故事裡唯一有這種性情的人。


令波娃特別氣惱的是,梅洛龐蒂看來“對所屬階級和它的生活方式徹底適應,全心全意接納中產階級社會”。他有時在梅洛龐蒂面前大談中產階級道德如何愚蠢、殘酷,對方只是平和地不表認同。波娃寫道,梅洛龐蒂“跟他母親和妹妹相處融洽;我對家庭生活的恐懼,他沒有同感”。又說:“他不厭惡派對,有時還去跳舞。他以天真的與其問道:有何不可?-我只好棄械投降。


她欣賞對方的優點:“我認識的人當中不曾有誰,能讓我切身學習歡愉的藝術。他輕輕扛起整個世界的重量,讓重壓也不再落在我身上。在盧森堡公園裡,早上的藍天,還有綠色的草坪和太陽,都在發光發亮,這就像我最開心的日子,好天氣常在的日子。”可是有一天,當他們在布洛涅的湖邊閒逛,看著天鵝和小船,波娃突然對自己慨歎:“啊,他沒有半點苦惱!他如此平和,觸怒了我。”如今清楚不過,他永遠不能成為合適的情人。他最好還是扮演哥哥的角色;波娃只有一個妹妹,兄弟的角色空著正好由他來填補。

沙特與波娃

那是很長很長的一段關係,從 1929 年延續到沙特 1980 年過世。50 年來,它是存在主義實踐的哲學演示,界定它的兩大原則,是自由與伙伴。不用說得太嚴肅,其實他們共有的記憶、體驗和玩笑,像每一段長久的婚姻一樣,維繫著他們的關係。他們認識後不久就分享了一個典型的玩笑:他們參觀動物園,看見一頭胖得可怕而看似悲劇人物的海象正張大嘴巴,讓管理員把魚滿滿地塞進去,一邊餵著,牠就一邊抬頭望天像是嘆息哀求。從此以後,每次沙特看來悶悶不樂,波娃就會提到那頭海象,於是沙特雙眼往上滾,發出搞笑的嘆息,兩人的感覺馬上改善過來。

在後來那些日子裡,沙特像是往外跑開去,因為他投身的事業令他不能老是沈溺在這個兩人世界,但他一直是波娃經常倚賴的對象;她有需要時會讓自己迷失在這種關係中。她知道自己有這種傾向。

其中最重要的元素是作家之間的關係。沙特和波娃都有與人溝通的強烈欲望。他們寫日記,寫信,把每天生活的細節告訴對方。兩人在二十世紀一半時間裡的語言文字往返,光想到它的數量就令人不勝負荷。沙特總是波娃的著作的第一位讀者,波娃信賴他的批評,他則鞭策波娃寫作,發現她偷懶就嚴責一番:“海狸海狸,你為什麼停止了思考,為什麼不再工作?我相信你想寫作吧?你不用當家庭主婦,對嗎?”

*逃亡到捷克:去邊境友人家作客,德國前門進去,後門離開。
*海德格回歸鄉野古代,胡塞爾卻談論希臘人是貿易家,於是有文化碰撞。(1930 國際化是侮辱,往往詮釋為“猶太”的代號。)

沙特從直覺想出這一切,其實他在想著自己,起碼跟想著惹內一樣的多。他本身的中產階級童年,跟惹內的童年沒有多少共通點,可是他也經歷過黑暗日子。當他一家人遷居拉羅歇爾,當時十二歲的沙特不但要應付威嚇他的後父,在環境惡劣的學校裡還被其他男孩毆打,彷彿是個賤民,又因貌醜而遭恥笑。在這種可憐景況中,沙特決定採取一種帶有儀式作用的姿態,按照他的想像,這樣別人的暴力就會被他吸收,成為他自己的一部分,他可以反過來藉此對抗敵人。他從母親的錢包偷取零錢,用來買糕點給欺侮他的人。這看來是很有趣的一種暴力對抗方式(也許要看那些糕點是什麼模樣)。但對沙特來說這是有如魔術的行動,它是一種轉化:他的欺侮者從他身上取走東西,現在他反過來把一些東西送給他們。透過像惹內那樣的偷竊和施予行動,他用自己的定義重新界定那個處境,就像創造了一件藝術品。他後來告訴波娃,自此之後他就“不再是個受迫害”的人。有趣的事,沙特後來一輩子都在內心驅使下愛向他人施予。

《知覺現象學》

我是一種心理和歷史結構。隨著我的存在而來的,還有一種存在方式,或一種風格。我的所有行動和思想都跟這種結構有關,即使一位哲學家的思想,也不過是把他如何掌握世界的方式表達出來而已,這就是他的一切。然而我卻是自由的,不是撇除背後的動機不論,而是正因為那些動機我才自由。我擁有別具意義的人生,擁有別具特色的性情和歷史,並不對我投入世界構成限制,那反倒是我跟世界溝通的管道。


一般來說,梅洛龐蒂認為,如果要好好理解人類經驗,就必須揚棄哲學長久以來的習慣:傳統哲學的起步點是一個孤獨的自我,彷彿一出生就是一個成年人,並且像處身膠囊中與世隔絕,然後試著重新與世界建立聯繫,把身邊各種元素加到自己之上,像給洋娃娃穿衣服。梅洛龐蒂提出截然不同的觀點:我們一旦在出生過程中從母體滑進人世,就緊密而整體地沈浸在世界中,從出生到老死,一直沈浸其中。雖然我們也可以培養一種人生藝術,在沈思或做白日夢之際,偶爾局部超脫這個世界。

梅洛龐蒂認為,意識絕不是從存在割裂開來的虛無,像沙特在《存在與虛無》所主張的,他甚至不會像海德格那樣,把意識看作“林中空地”。他用自己的隱喻來描述意識,提出一個漂亮說法:意識就像世界的“皺摺”,就像有人弄皺一副布,形成小小一個的巢或洞。這種狀態維持一陣子,又再攤開變得平順。

這把具意識的自我,看作恍如布匹的世界瞬間形成皺摺,聽起來帶有點誘惑甚至色情意味。我仍然能有隱私,有一個可以退隱的空間。但我是這個如布料般交織而成的世界的一部分,我在這個世界上的每時每刻,就是從它衍生出來的。


一位新的情人跟她一起住進蒙帕納斯公寓,那是克勞德朗茲曼。他贏得她的芳心,是因為那種帶有激情的信念,以及對於自己是怎樣的人有強烈意識。波娃寫道,他要界定自己時,“首先會說:我是猶太人”。沙特曾批評這種確切身份陳述,認為是自欺之舉,因為那暗示把自己呈現為固定的自我而不是自由的意識。事實上,沙特和波娃總是墜入同一弱點,喜愛帶有不妥協身份和態度的人。波娃很仰慕地寫道,朗茲曼對於猶太人所受的苦難懷有永久的憤怒。他一次告訴她:“我想殺人,時刻都這樣。”他以行動體現他的感覺,就像波娃一樣。他會純粹因為憤怒而哭泣或嘔吐。相對與沙特在聲譽最高時那種循規蹈矩的表現,這一定很有新鮮感。這也跟過往友人梅洛龐蒂大異其趣 - 他看來只會隨著壓力水平每次升高,而挖苦地微笑或說更多諷刺話。

2017年9月1日 星期五

《夏之殘戀》Setouchi Jakucho

莽撞又衝動的知子,嬌小的體內總是充滿活力,每當她遇上生命力萎靡,不足以應付人體能量的男子,就會下意識地,想要充實男人黑暗的空洞,於是,知子把活力對準空洞,大量投入。吸引知子的男人,或是她愛上的對象,總是生活遠離浮華,面對頹敗命運,有氣無力的失敗者與淘汰者。與其說這是知子愛的宿命,倒不如說,自從她拋下佐山妻子身份的那一刻,這就成了知子必須背負的十字架。

2017年8月30日 星期三

《犯罪2.0》Enne - Biagio Simonetta

身份 Clone

金融身份盜用
犯罪身份盜用
合成身份盜用
醫療身份盜用
死者身份盜用
網上 Bully 冒用

2017年8月27日 星期日

《歧視》黒川綠、藤野豐

界線重劃和人口流動


遭棄置的人們

隨著大日本帝國崩壞,民族國家的界線重劃應運而生,而這個重劃又造成了大量人口流動。在人潮的撤退、遣返、殘留中,少數、弱勢族群的各種問題,也逐漸浮現。

敗戰當時還在海外的日本人,包括軍人軍屬與一般國民,總計約有600萬,其中約半數都是一般平民。

由區域來分類,“舊滿洲”有155萬人,占壓倒性多數,其中隸屬“漢蒙開拓團”者,約有27萬人,除去戰敗前夕於當地徵召入伍的男性4萬7千人,蘇聯參戰時,開拓團實際人數約有22萬3千名,其中泰半是老人、女性與小孩。開拓團的多數成員,都是在家鄉僅有些微耕地,並在昭和經濟恐慌時期的農山漁村經濟更生計劃中失敗而遭放棄的人。雖然當初打著“開拓”的名義移居開墾,但實際上就像小偷一般,竊取當地中國人與朝鮮人的土地,他們的行為不可否認就是侵略者的姿態。因此,蘇聯參戰時,當地農民的怨氣矛頭便指向開拓團,原本應該守護團圓的關東軍,在蘇聯參戰後即迅速撤離,開拓團的人不是遭到殺害,就是被迫自殺,而殘存的人不斷逃回日本避難,逃亡過程中也有許多人死亡。

在撤退返國途中約有八萬人死亡,即使他們帶有“日本人的共同身份”。這段期間婦女不僅遭到蘇聯士兵強暴,也被日本人強暴,但消息卻遭噤口封鎖;此外後來也發現,撤退之前一直在開墾地等待的黒川開拓團,為蘇聯士兵建立了“接待所”,提供女性讓蘇軍強姦。但這些被犧牲的女性並非“出征士兵的日本妻子”,而是“單身女性”。換言之,此開拓團的男性幹部與出征士兵之間根據彼此的“男性情誼”,也就是根據“以男性支配女性為前提,共有此意識的男性所產生出來的連帶意識”,區分團內女性何者需受保護,何者可被犧牲。

另一方面,在這種情況夏,許多女性與兒童在撤退中遭到遺棄,之後人們才重新以“中國殘留孤兒”、“中國殘留婦人”等身份認識到他們的存在。

三十五年的殖民統治期間,為數龐大的朝鮮人前往日本,大約有50萬人就這麼留在日本,但日本人不把朝鮮人視為對等的存在,不把他們當作主體,僅認為他們是應該被遷移的客體,“無論是戰前的多民族國家日本,或者是戰後作為單一民族國家的日本,都沒有把朝鮮人當作擁有權利的平等主體,只根據己意隨意處置對方,日本人中心主義的想法,從戰前到戰後一脈相接,完全不變。”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經歷“蘇鐵地獄”經濟窮困時期的沖繩,有許多人口外移。但日本二戰戰敗後,由於琉球統治權轉移到美國手裡,這些外移人口無法順利歸鄉,結果出身沖繩的人們,被迫過了一年的難民生活。最終,出身沖繩的人,包括一直留居於沖繩的人,當局都強行把他們當作“非日本人”來處置。

如此力圖以民族國家重生的日本,謳歌對基本人權的尊重,在揭示平等於民主主義的《日本國憲法》下,逐步團結人心。


出身宮古島的現代詩人新城兵一指出,琉球王國時代以來的沖繩本島人對“先島 - 特別是宮古島人的異樣眼光與差別意識,根本未曾反省。” 居住於沖繩的新聞記者市村彥二,指出琉球政府考慮“要把俺美出身的人趕出島外,藉此解決沖繩的失業問題”,他批評“沖繩向日本政府反對差別,但在沖繩卻也對同樣是日本人的俺美人報以差別待遇。”


大阪沖繩縣人聯合會在《沖繩縣人的訴求》一文中,指出部落差別是“心情上的差別”,沖繩差別則是戰敗產生的“制度性差別”,即便對沖繩人並無因“心情上的差別條項提及”整個沖繩也是一種未解放部落“,便好像整個社會都一同樣方式看待沖繩與被差別部落。

2017年8月23日 星期三

《他想要月亮》Mimi Baird

Part1

我也夢到了靈魂,發現每個靈魂都是一個磁場。靈魂狀似人體,但尺寸更大。沒有那個磁場,人似乎活不下去,但偏偏宇宙中的磁場數量有限。胎兒在母親的子宮裡成型時,一個靈魂就會移入胎兒體內,其它靈魂則會飄到遙遠的星球,去尋找新的存在形式。以這種想法來看,靈魂和永恆的生命似乎是可以理解的特質,那種永恆存在的靈魂可以看、可以聽、可以思考,但其他人看不見或聽不見他們。以這種概念為基礎,就可以輕易解釋為什麼亡靈不會回來並出現在我們面前。在我的幻夢中,這些靈魂回來尋找至親摯愛,但無法讓親人看見或感受到他們。不過,他們並未因此感到難過,所以擺脫了塵世眾生,可以盡情地徜徉在陽光和月光下,永遠在宇宙間漫遊,尋找如影隨形的伴侶。有些人則是選擇重新投胎轉世。我從這些有關靈魂和永恆的幻夢中,獲得了很多快樂和慰藉。

101 102
我認為思考力和思緒清晰的根本要件,在於講述事實、知道事實、相信事實、思考事實的習慣。任何人遇到困境就屈就於謊言和欺騙,通常會習慣粗心大意,也會因此對可能性、不可能性、真假對錯,失去敏銳的直覺。

Part2

吃完早餐後,我走路到附近上學。上課時,我不安地等候中午的到來。一如母親所言,校方把我叫去,告訴我直接返家。那天春光明媚,我手拿外套,穿著格子裙、白襯衫和藍色的麻花紋毛衣。我走在學校的車道上,左邊是茂密的樹林,右邊是網球廠。或許我應該直奔回家,期待我們父母的歡聚,但有一種難以名狀的勉強感凌駕了我的心頭。那種猶豫不決的感覺實在太強烈了,以致我在車道上走到一半,突然停下腳步想走回學校,但我知道老師只會叫我趕快回家,所以我逼自己繼續走下去。

182 183
隨著歲月流逝,父親缺席的問題始終都在,但遲遲得不到解答。我盡可能不去理會那個在腦中揮之不去的問題,努力遵守母親的沈默原則。那是 1950 年代,孩子是無從抱怨、發牢騷的。那個年代的家長和老師常把“你要更堅強”掛在嘴邊。每次浮現對父親的疑惑時,我會刻意把它拋在一旁,逼自己放空。那樣的刻意放空是有代價的,所以青春期的我常處於一種心不在焉的狀態。我覺得要集中注意力及記住資訊很困難,我的教育因此出現了很大的缺口,情感上也是坑坑窪窪的。

2017年8月22日 星期二

《書法老師》松本清張

一方面和女人糾纏不清,兩腳踩進爛泥裡抽不了身,一方面又掛心舊書店老闆娘的事,想知道她後來怎麼樣了,著到底是什麼心態啊?如果真的很煩惱,照理說應該沒有心思管其它事情。不管之前對她再怎麼感興趣,舊書店老闆娘畢竟是別人,做了什麼事都與自己無關,可是為什麼心裡就是放不下她呢?連我自己都不明白。不過,其實這也花不了什麼心思,當我把焦點轉移到她身上的時候,可以讓我暫時忘掉現實的痛苦,算是一種逃避。這跟我下定決心要學書法的心態是一樣的。與苦悶纏鬥到最後,說不定會窒息而死,精神衰弱,搞不好會自殺。我害怕會變成那樣,所以即使在絕望中,也儘量觀看與自己無關的風景。這種心情沒有經驗過的人是不會了解的。

松本清張短篇傑作集 上 中

2017年8月16日 星期三

《天橋上的魔術師》吳明益

《天橋上的魔術師》

“小不點,我告訴你,我所有的魔術都是假的,只有這個小黒人是真的。因為是真的,所以我不能說。因為它是真的,所以跟別的魔術不一樣,也沒有什麼秘密好說的。”

《石獅子會記得哪些事?》

“鑰匙夾鎖是有感情的,會越開越順。”所以我打的都是沒有經過實測的,所謂“生的”鑰匙,一旦鑰匙變得非常好開,就是鑰匙跟鎖“熟”了。



對了,我有一把鑰匙送給你,這是我模仿連珠鎖所打出來的鑰匙,你可以把它當成裝飾品,當鑰匙圈也可以。你問這鑰匙有對應的一把鎖嗎?沒有,完全沒有。我的興趣是打鑰匙,兒不是造鎖。不過,正如你知道的,這世界上有太多用鑰匙打不開的東西。不過我一直相信,一把鑰匙被打出來之後,也許總有一天會找到它應該開啓的東西。

《一頭大象在日光朦朧的街道》

有陣子我會想,那些我們具體可以碰到的事物是幻覺。桌子是幻覺,床是幻覺,甚至連撫摸你的乳房,倚靠一棵大樹都是幻覺。而我們的心所創造出來的那些才是實在的,那些像被箭矢穿過的痛楚,那些被我們記述下來的,著了火的記憶才是真實的。


2017年8月4日 星期五

《惡編》

死線這回事,有時,很生的。

有些人,要你跟他一起食支煙,你情願戒煙。

若你不當編輯,那這種“邏輯記性”又學來幹嘛?村上春樹曾發現,受奧姆真理教所矇騙的人,大都不看小說。村上指他們因而缺少分辨“好故事”和“差故事”的能力,遂墮入邪教的圈套。

《中央流沙》松本清張
《小村物語》夏瑞紅

《最後家族》村上龍

“有錢人不只是吃東西,有錢人什麼都占優勢。‘就算窮也沒關係,只要有愛就好’,那是謊話。有錢有愛是最好的。”

2017年7月15日 星期六

《國境之南 太陽之西》吉本芭娜娜

如此難過、如此無奈的小說,能堅持寫得這麼長,毅力真是令人佩服...... 當時我這樣想。

在泡沫經濟時期的日本,我自己強烈感覺到難以適應,因而對主角產生了強烈的共鳴。當時沒有資本和土地就無法做自己想做的事,因此對不合自己的思想也只能妥協,以大人的世故隨俗地過下去。他在生活中所在意講究的事情以及經濟上的寬裕,本來應該令人生厭的,然而由於他心中的空虛和纖細得不到滿足,而不由得令人感到非常悲哀。

主角的人生只要他還是他就沒辦法得救。他的缺陷完全以島本小姐的形式呈現,無可替代地確實成為必須附帶的條件。他那看似得天獨厚的富裕人生,當然也有些許的希望,然而那是在泡沫經濟期的混沌中不得不游著之間勉強設法紡出來的東西。或許那就意味著長大吧。然而纖細敏感的主角的心本來就經常活在不同的世界裡。

後來這本小說發展到和《1Q84》互相聯繫,使我能安心地品嘗這本小說所擁有的悲哀的美感。雖然一切的戀愛本來都將邁向結束,但很少看到這樣沒有未來的戀愛。島本小姐到店裡來的場面,每次都讓我們的心跟著主角一起顫抖。喚起自己過去曾經嘗過的美麗的哀愁,讓我們能再度擁抱和愛人所度過的每一個瞬間的虛幻無常。

國境之南,太陽之西。

2017年7月14日 星期五

《La Nuit 夜》Elie Wiesel

打從那天起,我經常看到他。他以堅定的口吻跟我說,每個問題都含有答案所未包含的力量......


“人類經由向上帝提出問題而走向上帝。”他喜歡重複這句話,“真正的對話在此,人類提出疑問,上帝回答,只不過我們無法瞭解祂的答案,因為這些答案都出自我們靈魂的深處,而且一直到死都還待在那裡。Wiesel,真正的答案,你只能從自己找到它。”


1944年春天,俄軍前線傳來捷報,德國戰敗不過是遲早的事,也許再過幾個月甚至幾個禮拜。

樹上繁花點點,今年也如往年,一樣的春天、一樣的文定、一樣的婚禮及一樣的出生。

人人都說:“俄軍正大步前進...... 希特勒無法如願傷害我們...... ” 的確。

我們甚至不相信他有消滅我們的決心。

難道他打算殲滅一整個種族?一個散居在好幾個國家的種族?好幾百萬人哪!該採取什麼方式?在堂堂二十世紀裡!

大家對任何事都感興趣,戰略、外交、政治、猶太復國主義,除了自己的命運以外。


在警長的指示下,囚監長走向死刑犯,另有兩名囚犯協助行刑,以交換兩碗湯。

囚監長想矇住死刑犯的眼睛,但是後者拒絕。

過了良久,劊子手在死刑犯的脖子上套住繩結,就在他想示意駐守移開犯人腳下的椅子時,死刑犯平靜的吶喊:

“自由萬歲!我詛咒德國!我詛咒!我詛......”

劊子手完成他的工作。

一道命令像利劍般穿越空中:

“脫帽!”

萬名囚犯脫帽致敬。

“戴帽!”

接著,全體囚犯都得走到絞刑犯面前,注視他黯然得眼睛與外吐的舌頭。囚監命令我們直視他的面孔。繞場完畢,我們獲准回房用餐。我記得當晚的湯很美味......

107

我看過許多絞刑,但從未見過任何一名絞刑犯落淚。這些乾枯的身體早已遺忘淚水苦澀的味道。

除了一次。五十二電纜工作隊的監工是名荷蘭人,他身高超過兩公尺,像個巨人,指揮七百名囚犯,沒有一名囚犯領教過他的巴掌或是辱罵。

這監工有位貼身親信,一名小男孩,我們稱為“小助手”,他容貌細緻俊俏,在集中營裡極為罕見。

在布納集中營裡,人人都對小助手恨之入骨,他們常比大人更殘忍。有天我看到一名十三歲的小助手因為他的父親未妥善整理床鋪而出手痛打。其父輕聲啜泣,小助手竟還威脅道:“你若不馬上安靜下來的話,我就不給你麵包,聽懂沒?” 不過荷蘭監工的小助手卻很討人歡心,他有張憂傷天使的臉孔。

有一天,布納電力站突然跳電,蓋世太保獲報,判斷為叛變。他們找到線索,矛頭指向荷蘭監工,同時,他們搜出了大量武器。

荷蘭監工立即被補,並接連數週遭受嚴刑拷打,但他堅持不吐露任何人名。後來他被送到奧許維茲集中營,我們再也沒有他的消息。

不過,他的小助手親信仍留在布納,關在黑牢裡,也一樣遭受酷刑,一樣保持緘默。SS將小助手和另外兩名藏匿武器的囚犯判處死刑。

有一天,我們下工回來,看見廣場上豎起三支絞架,有如三隻黒烏鴉。點名。SS持著衝鋒槍包圍我們,然後舉行一貫的儀式,三名受刑犯都帶著手銬,小助手也在他們之中,像個嵌著悲傷眼睛的天使。

SS似乎比平時更為憂心,在數萬名觀眾前吊死小孩可不是件易事。營長宣讀完判決,大家的目光都落在小男孩身上。他一臉憔悴,幾乎平靜的樣子,咬著嘴唇,全身籠罩在絞架的陰影下。

這一次囚監長不想當劊子手,而改由三名SS行刑。

三個死刑犯一齊站在椅子上,三隻脖子同時探入繩結裡。

“自由萬歲!”兩名大人齊聲高喊。

小男孩卻安靜不語。

“慈悲的上帝到哪兒去了?祂在哪裡?”有人在我背後問到。

在營長的指示下,三把椅子一起倒下。


集中營裡一片死寂。夕陽正往地平線下沈。

“脫帽!”營長嘶吼著,而我們,我們開始哭泣。

“戴帽!”

開始繞場。兩位大人已經氣絕身亡,他們腫脹並呈藍紫色的舌頭伸出嘴巴外。不過第三條繩索還在動:小男孩因為太輕了,還呼吸著......

他就這樣殘活了半個鐘頭,掙扎於陰陽兩界,我們被迫注視著他慢慢死去。當我經過他面前時,他還有氣息,舌頭鮮紅而且尚未瞑目。

在我身後,我聽到同個男人問道:“天啊,上帝到底在哪?”

我心底有個聲音回答他:“祂在哪裡?就在這裡,吊在這個絞架上...... ”

當晚的湯散發著殭屍的味道。

132

我們對這類傳言習以為常。這並非第一次偽先知宣佈:世界和平即將到來,紅十字磋商如何拯救我們,或是諸如此類的無稽之談...... 但通常,我們還是信以為真...... 就像一劑嗎啡。

只是這一次的語言似乎比較確實。最後幾晚,我們甚至聽見炮火隆隆作響。

我那位沒有臉孔的鄰居又說話了:“別被幻象蒙騙,希特勒說過他要在喪鐘敲響十二下前消滅每一個猶太人,他不想讓猶太人聽到最後一響。”

我忍不住回答:

“那又如何?難道要把希特勒封為先知?”

他黯然的眼睛瞪著我。最後他不耐煩說道:

“我對希特勒比對任何其它人更有信心,他是唯一對猶太人遵守承諾的人。”

182

我繼續待在布肯瓦德直到四月十一日。我不想提起這段歲月,它不重要,自父親死後,什麼也無法觸動我。

我被送到兒童牢房,裡面總共有六百人。

前線繼續逼近。

我整天無所事事,除了想吃以外,我不再想念父親,也不再想念母親。

有時,我會作夢。夢見德都是湯,夢見多喝一點湯。

184

下午大約六時,第一部美軍坦克駛入布肯瓦德集中營。

我們重為自由人的第一個動作是撲向食物。我們只想吃,不想復仇雪恨,也沒想到父親雙親。只想著麵包。

即使我們已經填飽肚皮,還是沒想要報仇。次日,一些年輕人到威瑪找馬鈴薯和衣物,同時跟女人上床。仍然一點復仇跡象都沒有。

布肯瓦德集中營被解放三天後,我生了一場大病:中毒。我被送到醫院,生死未卜過了兩個星期。

有一天,我費盡全身力氣終於能夠起床。我想去照對面牆上的鏡子,自從進入猶太特區後,我再也沒看過自己的長相。

鏡子深處,有個殭屍凝視著我。

他的目光落在我的眼睛裡,再也離不開我。



2017年7月1日 星期六

《送你一顆子彈》劉瑜

娜拉出國以後

窗外的草坪,綠得那麼持之以恆,那麼兢兢業業,那麼格盡職守,那麼幾十年如一日,簡直就像是...... 死亡。

而國內的生活呢?雖然據說有很多腐敗,有很多貧富差距,小孩子有做不完的作業,弱勢群體有跑不完的上訪,甚至據說還曾經有人在路上走著走著就給逮進去打死了。可是,對於有志青年,中國這個大漩渦,是一個多麼大的可能性的礦藏:憤青有那麼多東西可戰鬥,資青有那麼多鈔票可以賺,文青有那麼多感情可以抒發 - 歷史還遠遠沒有抵達它的盡頭,未來還坐在紅蓋頭裡面激發他的想像力,他還可以那麼全力以赴地向它奔跑,並且從這全力以赴中感受到意義凜冽的吹拂。

有一次回國,我和幾個朋友吃飯,其中一個說“劉瑜,你回國吧,中國多複雜啊 - ”。複雜,嗯,就是這個詞。對於一個有胃口的靈魂來說,“複雜”的世界是多麼基本的一種需要,而康州陽光下的郊區,美得那麼安靜,對於習慣惹事生非的靈魂來說,簡直是一種災荒。

形而下生活

形而下的樂趣怎麼就比形而上的樂趣樂那麼多呢?越形而下就越有樂趣:讀歷史比讀哲學有趣,讀八卦比讀歷史有趣,看電影比讀書有趣,站在大街上看打群架最有趣。

超越那一天

今天回頭再去看五四運動,它更像是啟蒙浪潮結束的開始,而不是開始的結束。90年來的歷史說明,引領我們突破政治瓶頸的不是激情、集體和破壞,而是理性、個體覺醒和制度改革。現在我們紀念那一天的最好方式可能恰恰是超越那一天。穿過1919年,回到1915,那一年,一個叫陳獨秀的人創辦了一本雜誌叫《新青年》,一個叫胡適的人坐在哥倫比亞大學的課堂上聽杜威講課,一個叫魯迅的教育部公務員閒來無事正研究佛經,一個叫丁玲的小女孩還在念書識字,而那個叫毛澤東的湖南青年剛剛考上師範學校。那時候他們當然不知道未來會有怎樣的刀光劍影。他們讀書、思考、心懷虔誠,向未來敞開。我們多麼希望他們將要面對的腥風血雨可以被抹去,歷史重新交給他們一張白紙,讓他們從頭再來。

2017年6月19日 星期一

《愛情沒那麼美好》Brigitte Giraud

白天與夜晚

Le jour et la nuit

而我只用最基本的字眼造句,簡單、清楚、直接但不粗暴的句子,讓你瞭解這種生活有多不適合我。我不責怪你,我只想知道你的感覺。接著你開始說話,說出你的看法,語調稍為提高;我們很小心,因為小孩的睡床不遠。然後我接續你的話,我前進,試著來到問題中心,不過我不能太快,這樣會很冒險。我讓你發言,你重複早已說過的話,我大概也重複自己說過的,我們各自關在自己的邏輯裡,對話變成兀自空轉的自言自語。我走近問題的中心,也就是愛情,那是我唯一感到興趣的要素,也是唯一覺得重要的事情,我問你是否依然愛我。每次都是同樣的情況,你突然安靜下來,我越滔滔不絕,你睡得越沈,這時,我的話變成最有效的安眠藥。我說我要離開你,你閉上雙眼。我等你回答,你卻完全沈入夢鄉,你用盡全身力氣,倒吸一口氣,自動熄滅,彷彿機器關掉電源。隨後,你發出沈重的呼吸聲。第二天早上,你要我二選一,橘褐色或土黃色,你問我下星期要做什麼,哪一天邀請你父母到家裡吃飯,我們去哪兒度假,耶誕節要送孩子什麼禮物。

習慣
L'habitude

我不太喜歡把習慣與愛情相提並論。

我還記得第一次為他做飯的場景。過了兩年哀傷孤獨的生活,終於有男人到家裡吃晚餐。我的生命裡出現了一個男人。我們相識未深。他載我回家,我們在他的車裡接吻。他載我到我家公寓樓下,我無法進一步邀請他。他親吻我的時候很彆扭,他說已經不太習慣把女人摟在懷裡。他的動作笨拙,手肘不小心撞到後視鏡。不過,一如許多愛情故事的起頭,笨手笨腳彌足珍貴。

物品
Les objets

我希望你手裡的每件物品都灼傷你,帶你回到“仍然確定愛我”的時候。

然而,你什麼也不帶走,你說,你寧願不帶走一片雲彩。你隨手關上大門,讓我孤伶伶待在這棟屋子,裡面滿載我們無疾而終的失敗故事。

十歲那一年
L'annee de mes dix ans

蔚藍海岸。父母不說話。隔日母親帶弟弟離開。父親要女兒上車,以為要去車站追母親,卻往反方向去。峭壁。兩人去剪髮。父親把手放在女兒肩膀上,貼著她耳朵“這將是我們的驚喜”。

“這一天的殘酷,讓我決定回以另一個殘酷:犧牲自己,任人斬斷我濃密的長髮。”

2017年6月11日 星期日

《Purity 純真》Jonathan Franzen

她和湯姆的關係很奇怪,不明確,永遠都處於暫時狀態,因此也更像真愛,因為每天、每小時都能自由選擇。她回想起小時候在主日學校學到的一種區別:她與湯姆各自的婚姻是舊約。在她的婚姻中,重要的是實踐與查爾斯的約定;在湯姆與安娜貝爾的婚姻中,重要的是害怕她的憤怒與審判。而在新約中,重要的只有愛與自由意志。


“我的理論是,人的自我是由兩個必要條件所組成,而這兩個條件是矛盾的...... 其中一個必要條件是保守秘密,另一個是讓秘密曝光。人如何區別自己和他人?靠著一些只有自己才知道的事情。人把這些事情放在心裡看得緊緊的,一旦這些事曝光,就沒有內與外之分了。秘密,是讓人知道自己有內的方式。那些非常愛表現的人,其實是喪失自我的人。但是,讓自我保存在真空狀態也沒有意義。人的內在遲早都需要被看到,不然的話,人跟乳牛、石頭、或世界上其他東西沒有兩樣,只是個“物”而已。自我的存在,建立在相信其他的自我也一樣存在。人需要與人親近,那麼,要怎麼建立親近感?靠分享秘密。柯琳知道你在私底下對薇婁的評價,而你知道柯琳私底下對弗洛爾的看法。你的自我就存在於這些信任關係網中。有沒有道理?”

很久以後,也就是網際網路對他而言代表死亡的時候,他才明白他每看一次看色情網站,也同時看到死亡倏忽而過。每一種強迫行為 - 當然包括他觀看數位色情影像所產生的強迫行為 - 都很快地延長薇整個白天的強迫行為,都帶有死亡的氣息。因為,每衝動一次,就代表腦神經短路一次,代表人淪為由刺激與反應構成的封閉迴圈。但是,在那個交換檔案需要搞懂傳輸協定、資訊多半由“無法歸類”的新聞群組取得的時代,也出現了一種無邊無際的浩翰感,那也是日後網際網路以及社交媒體成熟發展的特徵。在那個會有人上傳妻子裸身坐馬桶照片的時代,公與私的界限已經遭到抹除;在那個時代,那個網路上有著數不清來自曼海姆、呂北克、鹿特丹、坦帕或其他地方的某人妻子裸體坐馬桶照片的時代,個人在群體中消亡的警訊已經出現。機器將人腦弱化為反饋迴圈,將私密降格成共享的公物,那時人性也早已經死了。

2017年5月9日 星期二

《小說生活》畢飛宇

魯迅文學獎

我在《南京日報》每天要騎自行車,每天早上都是空腹騎車。時間久了,胃出了問題,我就去醫院做胃鏡檢查,其實問題不大,但是,醫生一不小心把我胃動脈血管給弄破了,這一來問題大了,大出血,幾秒鐘我就暈過去了。我在醫院裡躺了半個月,第十六天,我在醫院裡面實在待不下去了,就回家洗個澡。你知道,胃出血不能吃東西,全靠輸液,最多吃一點“軟飯”,我可是吃過“軟飯”的人呢,我的身體非常虛弱,我記得我從浴缸出來的時候兩條腿都在抖,站不穩的。後來我就半躺下了,我已經十多天沒寫東西了,很不習慣,我就拿了一塊木板,頂在自己的腹部,就在那裡寫。開始是寫著玩的,寫著寫著,像小說了,這就是後來的《哺乳期的女人》。我的手上一點力氣抖沒有,筆畫特別輕。

物理學之後

赫曼赫塞在中國是不怎麼流行的作家,我特別喜歡。卡繆,其實他也是一個思辨性非常強的小說家,在我心中的地位非常高。在抒情性的作家與力量型的作家之間,我個人更偏好力量型的。力量從哪裡來呢?當然是思想。其實我不太相信情感,至少有保留。這個說起來又有點糾結了,因為很矛盾,我的理性不相信感情,可我又是一個情感豐富的人,我其實是一個糟糕的人,挺可憐,一輩子都要在這些東西裡頭糾結,許多時候都很痛苦。這句話也可以這麼說,我的能力在“及物”的部份,我的興趣卻在“不及物”的那個部份,當語言離開了具體的食物,進入到抽象那個層面的時候,我往往很來勁。從物到物,從人到人,我會很快樂,但是,從概念到概念,這裡頭始終有一種讓人癡迷的力量。

尊嚴就是平等

“天賦人權,人人生而平等”。你注意到了嗎?在西方重要的文獻裡,這個問題不討論,不搞邏輯論證,你不覺得奇怪嗎?西方人那麼在意邏輯,那麼在意論證,但是,在平等這個問題上,他們很‘粗暴’,就是不論證,就是不講邏輯,直接就是‘天賦’人權,人是‘生而’平等。當然,這個與他們的基督教文化背景有關。

在這個問題上,東、西文化的差異是很大的,中國進入現代社會很困難,與這種文化差異有很大的關係。在中國,尊嚴不是一個‘天賦’的問題,而是一個權力的問題。人們很容易把尊嚴問題和權力的力量對比聯繫起來,那麼好吧,我們來看一看。在專制制度底下,太監沒有尊嚴,這個是一定的,皇帝的權力最大,他就有尊嚴了?也密友。皇帝依附於他的黃權,這是最高權力,在這個權力之下,做為皇帝的個人,也沒有一個有效的法律來保護他。一旦皇權喪失,你可以在皇帝的腦袋上拉屎,一刀捅死了算是便宜的,鞭屍都是常事。所以,尊嚴的前提是‘拿人當人’,得有‘拿人當人’的制度和‘拿人當人’的法律做保證,太監連人的玩意兒都沒了,他低於人,皇帝高於人,他們不能算作主體上的人。不是人,就沒有人的尊嚴。

《紅樓夢》與《水滸傳》

張清華是在和我討論戲劇性的時候總結三大名著的:《紅樓夢》是空色空,《水滸》是散聚散,《三國演義》是分合分。

小團圓

張愛玲如果沒有《小團圓》這本書,她就是盛夏的絲瓜,像水果,像黃瓜,到了《小團圓》,深秋來臨了,給人的感覺真是一個絲瓜,一點水沒有,裡面全是筋。這個滿可怕的。

張愛玲有這個能力,她直指人心。許多讀者害怕她,有道理的,你沒地方躲。她有入木三分的洞穿力,《傾城之戀》幾乎就是一個完美的小說。說起直指人心,我覺得男性作家和女性作家還是有區別的,女性更犀利一點。我像對你說一件和小說很不相干的事情,我有一個同班同學,做了刑警,辦過無數的案子。她告訴我,如果是用刀子殺人,死者身上如果有許多刀口,一般是男性幹的,死者身上如果只有一個刀口,那麼,幾乎就可以斷定殺人犯是女性。我問他為什麼,他回答說,女性對自己的力量沒把握,如果一刀解決不了問題,那就麻煩了,所以女性要嘛不下手,如果下手,那是很決絕的,通常都是‘一下子’致命,這是一個基因的問題。

做為一個導演,張藝謀沒什麼問題,許多東西不缺,但是,作為人,張藝謀的身上有一個很大的特點,他對感情不敏感,他不太愛,也不太在意表達愛。這個東西對張藝謀的妨礙相當大。他的骨頭是冷的。張愛玲當然不一樣,但是,張愛玲的骨頭也是冷的。別看陳凱歌那樣,陳凱歌對情感很敏感,馮小剛也敏感,姜文其實更敏感,但是,他的審美趣味和他的天性有點擰,他喜歡酷,他愛冷,他不好意思熱。哪一天姜文肯了,他會給我們驚喜,那將是另一個開始。婁燁呢?他敏感得幾乎不行了。你能想像陳凱歌老淚縱橫,你也能想像姜文、婁燁、馮小剛老淚縱橫,雖然馮小剛哭起來也許更不好看,但是,如果你是導演,你要選擇一張老淚縱橫的臉,男主角你會選擇張藝謀?女主角你會選擇張愛玲?我反正不會,那張臉看上去就不像。他們哭不出來,他們哭出來了我也哭不出來。

2017年5月3日 星期三

《造日子》畢飛宇

7
我出生的那個村子叫“楊家莊”,我的父母親則是楊家莊小學的鄉村教師。1969年,父母親的工作調動了,我們一家要去一個叫“陸王”的村子。這一調,生活的謎底揭開了,五歲的孩子知道了一個很不好的事情:我們不是“楊家莊”的,我們家和“楊家莊”沒有任何關係,這裡的爺爺、奶奶、叔叔、嬸子、舅舅、舅媽全是假的。- 去陸王也沒有什麼不好,可五歲的孩子感受到了一件事:他的生活被連根拔起了,一敲,所有的泥土都掉光了,光禿禿的。

18
我很感謝我的母親,雖然家裡很窮,但是,母親把我們拾掇得很乾淨,所有的補丁都周周正正。我們從不邋遢。父親說,做人最重要的事情是受人尊敬,母親說,做人最重要的事情是體面。這是一回事。體面是受人尊敬的前提,受人尊敬是體面的結果,事情就是這麼簡單。我不敢說我是受人尊敬的,但是,我和我的父母一樣,都是體面的人,這樣的自信我有。

21
60年代或70年代的中國鄉村是愚昧的。愚昧要不得,愚昧是我們的敵人,這個還要說麼。但是,任何事情都要分兩頭說。長大之後,我成了一個文明的現代人,但是,我始終認為,我的靈魂深處有某些神秘主義的東西,這是愚昧在我靈魂上留下的疤,在文明之光的照耀下,它們會閃閃發光。這對我是有幫助的,尤其在我選擇了寫作之後。我是一個堅信科學的人,我推崇邏輯。但是,我從不認為科學可以對付一切、邏輯可以表達一切。有許多東西會越過科學與邏輯,直接抵達我們的靈魂。

愚昧從來都不可怕。愚昧可怕的地方就在於,它引導並企圖控制這個世界,它引導並企圖控制每一個人。

《襪子》

我有些猶豫,該不該把“襪子”這一章寫下來。要知道,如果把時光倒退到四十年前,在蘇北的鄉村,一個少年的腳上穿著一雙襪子,其囂張與得瑟的程度一點也不亞於今天的少年開著他的保時捷去上學。好吧,且讓我虛榮一回、得瑟一回,我要寫“襪子”了。

穿襪子是一件大事。寫穿襪子必然也是一件大事。依照常規,在描寫大事之前,作者有義務交代一下大事的背景。

1957年,我的父親成了“右派”。我要簡單地說一說1957年,那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年份,-你得時刻留意你的說話。如果你有一句話沒有說好,或者說,你有一句話讓做領導的不高興,那你就夠麻煩了,你會成為“壞人”。那個時候的“壞人”是很多的,所以,有關“壞人”的概念往往不夠用。不夠用怎麼辦呢?造。“右派”就這樣成了嶄新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新概念壞人”。

我的“右派”父親終於被送到鄉下去了。一同前往的還有我的母親。我的母親是一個教師,她沒有說領導不愛聽的話,她也許說了,但領導沒有聽見,這一來她依然是一個左派。左派最大的好處是什麼呢?她和右派做同樣的工作,右派顆粒無收,而左派每個月可以領到24元人民幣。24元人民幣,放在今天都買不來一杯卡布奇諾。可就是這杯打了八折的卡布奇諾,它使我的母親成了“大款”。你完全可以這麼看,- 1964年,在我出生的時候,我其實是一個富二代。太嚇人了。

交代來交代去,我說的意思只有一個:即使是一個倒楣到底的“右派”家庭,在物質上,依然比那些“農家”要好一些。在任何時候我都要說,沒有人比中國的農民更不幸。他們最大的不幸就在於,他們無法言說他們的不幸。他們的不幸歷史看不見,看見了也不記錄。實在需要記錄了,他們已經是屍體了,作為資料。

富二代必須有富二代的標誌。在冬天,富二代的腳上有棉鞋。在棉鞋與褲腳之間,裸露出來的不是腳踝,而是紡織物。那個圓圓的紡織物就叫“襪子”。

我現在就來說說我的襪子。

我一共有兩雙襪子,尼龍的。按照我們家的生活節奏,我的母親一個星期洗一次衣服。那可是一大家子的髒衣服,滿滿一桶。換句話說,我的襪子也是一個星期洗一次。可我是一個男孩,男孩最大的特點就是出腳汗。用不了一節課的時間,我的鞋裡頭差不多就濕了。到了晚上,鞋子裡全是濕的,襪子當然也是濕的。父親是很聰敏的一個人,他告訴我,每晚睡覺的時候可以把襪子壓在身子底下,這一來襪子就烘乾了。

我每天早上都可以穿上乾爽的襪子。然而,腳汗就是腳汗,它不是水。在襪子被體溫烘乾之後,襪子上會留下腳汗的遺留物。它臭極了。它還能讓襪子的底部變硬。在遇上新的腳汗之後,硬的部份慢慢就融化了,再一次變軟,漿糊一樣黏稠。它冰冷冰冷的,很難回應你的體溫。- 這麼一說你就明白了,在一個星期之內,我只有一、兩天會喜歡我的襪子,其餘的五、六天我都充滿了恨。我痛恨襪子。它又冷又濕又臭。我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把我的襪子扔進爐膛,一把火燒了了事。老實說,我不想穿襪子。

但我的母親不許我不穿襪子。我想我的母親也有她的虛榮,這麼說吧,在她的心目中,襪子就是領帶,我“西裝革履”的,沒有“領帶”怎麼可以。

我附帶著還要說一下棉鞋。以我家的經濟情況來說,我不能要求我的母親每年都給我做一雙新棉鞋。雖然我是一個富二代,可我真的不能要求我的母親每年給我換一輛保時捷。那個太過份了。所以,每年冬天,尤其在春節之前,我都要被“小鞋”所折磨。解決的辦法也不是沒有,那就是像穿拖鞋一樣,屐拉著。可我的母親是什麼人?她怎麼能夠容忍她兒子屐拉著棉鞋?那是絕對不允許的。“一點學好的樣子都沒有。”我怎麼辦呢?我只能把“兩片瓦”的後半部撕開,這一來腳就不疼了。- 這樣做的後果是我的腳後跟始終裸露在外面,每一年的冬天都要生凍瘡。

生凍瘡是不該被同情的。在我們蘇北的鄉村,哪一個孩子的身上沒有凍瘡呢?沒事的,開了春“自己就好了”。可是,你別忘了,我是富二代,我的腳上有襪子。每天睡覺的時候,我得把襪子從凍瘡上撕開。那得慢慢地,小心地,一點、一點地揭。絕對不能快。如果你想快,好吧,你的雙腳將血流如注。

我倒也沒那麼怕疼,可是,一天疼那麼一遍,箇中的滋味也真不好受。

母親,我們村裡最富有的“大款”,為了她的體面,我這個“富二代”真的沒有少受罪。現在,我的兒子也大了,他時常對我說起一些“富二代”的事。我告訴我的兒子:“不要羨慕。天下從來就沒有兩頭都甜的甘蔗,一根都沒有。- 你的老爸當年比別人多了兩雙襪子,可那兩雙襪子給你的老爸帶來的幾乎就是災難。”

32
“比甘蔗還要甜。”這是誇張,也是比喻。烈寧說:“任何比喻都是跛足的。”列寧的話不對,不要相信他。在語言這個問題上,你要相信我。我要說的是,比喻是遼闊的、深邃的,比喻的內部有一個空間,它的浩翰程度一點也不亞於一個孩子的白日夢。那可是關於吃的白日夢,白日夢有多美,比喻就有多美。

38
風俗和法律沒有關係,可我願意這樣解釋風俗和法律的關係,- 風俗是最為親切的法律,而法律則是最為剽悍的風俗。

風俗在一頭,法律在另一頭。一個時代或一個民族的好和壞不是從一頭開始的,好,從兩頭開始好,壞,也是從兩頭開始壞。在任何時候,好風俗的喪失都是一件危險的事,這不是我的危言聳聽。

分享,多麼芬芳的一個東西,它哪裡去了呢?

74
當我們爬上桑樹,站在樹枝上,或坐在樹枝上,或躺在樹枝上,只要輕輕一個發力,我們的身體就得到了自動性,晃悠起來了,顛簸起來了。那是美不勝收的。蕩漾不只是美感,也是快感。

78
有一種鳥叫花翎,很小,牠的蛋殻是湖藍色的,只有小拇指的指甲蓋那麼大。設想一下吧,當你把湖藍色的、只有指甲蓋那麼大的鳥蛋放在掌心的時候,你的內心會湧起怎樣的欣喜。大自然真的很瑰麗,一只鳥蛋的顏色就能說明這個問題。

但是很不幸,我的童年與少年是在60和70年代度過的,那是一個野蠻的時代。什麼是“野蠻的時代”?我的結論是:“野蠻的時代就是和美作對的時代。- 當你意識到什麼東西“很美”的時候,這個東西差不多就到了滅絕的邊緣。

花翎鳥也是這樣,牠越來越少了,牠的蛋也越來越少了。相反,醜在擴大,滿天都是麻雀,遍地都是老鼠。美真是一個特別脆弱的東西,一碰就碎;而醜的內部卻有一種格外頑強的基因,它無堅不摧,在它的面前你時常感覺到無能為力。

103
我最早的有關死亡的認識都是從家畜那裡開始的,無論是殺豬還是宰牛,這些都是大事,孩子們提前會知道的。究竟是為什麼呢?每當我知道了哪一頭豬或哪一頭牛即將被宰殺的時候,我會走過去,看牠,一看就是好半天。老實說,我沒有見過牛和豬流淚。但是,我始終可以從牠們的神態裡感受到一種無力回天的蒼涼。我不會說我有多麼悲痛,可我知道,我難受。

和天性裡對死亡的恐懼比較起來,天性裡的好奇更強勢。這就是孩子總要比大人更加殘忍的緣故。

117
我想這樣說:什麼是中國?中國就是農民的體能;什麼是中國的文明?中國農民的體能所透支的那個部份。

182
“我”。這個詞是危險的。在我們練習作文的時候,我們只用“我們”,決不輕易使用“我”。-什麼時候使用“我”呢?寫檢討書、做口頭檢查的時候,一旦你使用了“我們”,老師一定會當即打斷你的話,告訴你:“檢討你自己,說‘我’,不要‘我們’、‘我們’的。”

長此以往,跟“嘴”一樣,“我”這個字在我記憶裡同樣含有貶義的成分,它狹隘、自私、卑怯、寡不敵眾,還經常和“錯誤”聯繫在一起。“我”時刻孤立著,亟需一個“們”,換句話說,正如老師們所說的那樣,“一個人”要把自己“放到集體裡去”,這才有力量,這才能長久。

語言是文化,語言是歷史,沒錯的。不用說別的,僅僅考察一下“我”與“我們”的微妙關係,我們也可以輕易地得出一個結論:“文革”的文化是拉幫結派的文化,它是反個人的,反自我的。它極度地不安、自卑、懦弱。每一個“我”都是一滴水,離不開“汪洋大海”的“我們”。“我”一旦離開了“我們”,必然是滅頂之災。在“文革”期間,“我”是恐怖的,即使是拾完了棉花,回家去,你也必須以“我們”的姿態高高興興地,或者說,蹦蹦跳跳地“回家”。

我和我的老師都沒有發現一個常識錯誤,“我們”其實是沒法回家的,回家的只能是“我”。

198
有許多詞,比方說,人山人海,比方說,嘯聚,比方說,人海戰術,比方說,驚天動地,這些詞在我的腦海裡從來都不空洞。它們有依有託。這個依託就是我對水利工地的記憶。在我讀大學的時候,我讀過一陣子左拉,說實話,左拉我一點也不喜歡。他文字的拖拉令人厭倦,他一點也不節制,他幾乎不加選擇,待著什麼就寫什麼,不厭其煩。但是,左拉對小說有一個貢獻,那就是他對大規模“場景”的有效描述。作為“自然主義”大師,他是笨拙的,刻苦的,用功的。在這個問題上,現代主義作家差不多都是懶漢,他們不屑巨大的場景,他們脆弱,神經質,一有風吹草動就心驚膽顫。他們想一想那個吵吵嚷嚷的“場景”都嫌累。他們是藝術家,他們沒有體力勞動者的剽悍體魄。他們的肩膀上方沒有“氣焰”,-他們寫不動。

243
父親還做過一件誇張的事情,把黃俊祥的作文拿出來,專門讀給我的母親聽。後來我就認識黃俊祥了,高個子,很帥。-你要相信的,老天爺並不公平,在校園裡頭待了那麼多年,我就沒見過學習很好而相貌猥瑣的學生。

250
十二歲,一個孩子,在特殊的背景下,他在1976年參與了一項邪惡的事情,我想我不會苛求自己。但是,我清晰地感受過內心的邪惡,我清晰地感受過我在邪惡面前所表現出來的興奮,-這些都是真的,這是絕對不可以被遺忘的。

我至今還能清楚地記得我在破案之後的心理狀態,隨著陳德榮德被“定性”,我一陣輕鬆,突然意識到我依舊是一個“好人”,這個“好”在迅速地擴張、膨脹,都接近“英雄”了。我在剎那之間就建立起了巨大而又可靠的道德優勢,-從今往後,我說陳德榮是什麼,他就是什麼。我沒有權力,可我就覺得自己擁有了切實、有效的權力。有一句話我在當時還說不出,但意思都在:因為別人的跨掉,我自然成了一個掌握了絕對真理的人。“事實證明”,我是。我獲得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自信。

自信這東西極為複雜,有心智上的自信,有肉體上的自信,但是,有一種自信我們必須警惕:道德自信。因為道德自信,一個人極容易陷入迷狂,它讓你手握絕對真理,然後,無所不為。這個無所不為自然也包含了無惡不作。作惡和道德上的絕對自信永遠是一對血親兄弟。

胡適說,寬容比自由更重要。老實說,直到今天我也不敢確定誰“更”重要,但是,從我的成長經歷來看,告訴自己不擁有絕對真理最重要。因為不擁有絕對真理,你才能寬容,因為不擁有絕對真理,精神上才有足夠的時間與空間,你才有自由。

...... 那樣的事情我永遠都不會再做了?不,我不會這樣說。這樣說是很不負責任的。我願意相信,那樣的事情我依然有可能再做,因為膽怯,因為虛榮,因為貪婪,因為嫉妒,因為自信,因為不可思議的“一個閃念”,都有可能,只要外部提供充足的條件。作為一個年近半百的人,我不願意獨立地相信我自己,我也不願意獨立地相信外部,-我更願意相信向善的生命個體與向善的外部條件所建立起來的向善的關係。

我不會那樣說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我情願把那樣做的可能性懸置在我的內心,這對我有好處。-你想心安理得,你就得小心你自己。

2017年4月5日 星期三

《絕歌:日本神戶連續兒童殺傷事件》

p84


我的行為如此殘暴,但我的內心卻很平靜。

我到底在幹嘛?

現在仔細想想,其實我那時候真的不知道為什麼要揍他。

也許可以說“因為他散布謠言”,這樣聽來很容易了解,可是其實我還不清楚他的性格嗎?只要跟他說點聳動一點的,他怎麼可能關得住嘴巴?

人有一種習性,有時候會“刻意”顯露出感情。如果是先產生了“直接情緒”,但卻因為自己東想西想,結果把自己搞得團團轉那還好,真正麻煩的是腦筋裡頭無意識地產生了某種“未經確認的想法”,結果卻催化出連自己也沒想到的“不伴隨真實情感的情感”,虛張聲勢得好像是真的從自己心底湧現出來的感受一樣,操控了自己動作。例如您平常的喜悅跟憤怒,難道您敢說真的都沒有掺雜任何“雜質”嗎?真的都是“百分之百純粹”的感情嗎?

我那一天的行為有種奇妙的不自然,是刻意的“作為”。

也許我想要的只是“揍阿達的情況”而已。這麼說可能很難懂,但我忍不住覺得我在犯下一連串犯行之間,已經無意識地把現實中的行為給“戲劇化”了。就像把現實當成了舞台,導演一齣我自導自演的電影。

我在幹壞事的同時,也在我腦裡拍攝了一部自己的“怪物影片”。像科學怪人般,把我道出蒐集而來的字句跟影像片段結合成了一部屬於自己的’怪物故事“。最後我的故事終於獲得了生命,脫離我的掌控,反噬賜予它生命的我。

我在痛揍阿達的隔天,像個沒事人去上學時,站在正門口兩側的訓導老師 Woody 跟 Buzz lightyear 像東大寺難大門的金剛力士一樣板著臉孔。

“先不用上課,跟我們來一下。”

我被直接帶到訓導處,當我一把書包放在地上,坐在摺疊椅上後,兩位老師也在長桌對面的椅子上坐下。Woody 首先發難。

“你知道我們為什麼要叫你來吧?”

我沒說話。Woody 開始不滿。

“喂,聽見了吧?看著我!”

p116 姑姑

是母親的妹妹。事件發生時,她在某家知名化妝品公司上班,是三姊妹裡唯一沒結婚的。個頭小小、身形富態,手背上有淺淺凹窩。人很風趣,英文也很好。事件之後,父母跟弟弟都先去她的公寓避風頭。

阿姨在我小學低年級時一個人去北海道旅行。她好像去了變成觀光勝地的當地看守所玩,買了個附上木牌的手銬回來,當成土產拿來我家。那時我把阿姨買回來的手銬銬在自己手上玩,阿姨笑著說:

“A呀,聽好嘍,你要是真的被銬上手銬,我們就斷絕血緣關係喔。你記住喔。”

沒想到幾年過後,我真的被銬上了“真的手銬”。真的手銬跟土產完全不一樣,很沈很重很冰冷。我被銬上真的手銬的那一瞬間,全身血液好像瞬間流光了一樣...... 那感覺至今難忘。

但即使我被銬上了真的手銬,阿姨依然沒有跟我斷絕關係。她不知道來了幾次少年院,每次一看到我,便放聲哭泣緊緊抱著我說:“A,對不起、對不起!”我不知道她在道歉什麼?母親的姊姊來時,也是一樣反應。她們到底對我抱持著怎麼樣的感情?該道歉的明明是我,為什麼她們要哭著跟我陪不是......?

我小時候常去阿姨家住上幾天。我一去,阿姨就會點披薩。有時她也會帶我去三宮的地下商店街,去比較特別的天婦羅店裡吃冰淇淋天婦羅或香蕉天婦羅。

小學六年級時,第一次聽到松任谷由實的《沙之惑星》也是在去阿姨的公寓玩時。她擁有的那張松任谷由實第26張唱片《The Dancing Sun》裡的第二首曲子就是《沙之惑星》。我也跑去買了一模一樣的唱片,在家裡一直反覆聽。

我去阿姨家住時,每次都玩電玩整晚,不然就看電影。每一次都睡眠不足回家,後來有一次母親就不準我再去阿姨家睡了。雖然我哭著求她:“我一定會準時睡覺!” 但結果還是沒打動她的心。

在那個像瘋狂褪去後的空殼一樣不詳的家裡,阿姨是用什麼樣的心情在生活呢?精神不會受影響嗎?

我好想見阿姨......。

但我沒有這麼自私的權利。

我到底做了什麼?

我害其他家人跟親戚受到什麼樣的對待?

雖然家人不怪我,但我難道可以以為自己真的已經“被原諒”了?

我想讓阿姨知道,我真的感謝她。感謝她從前那麼疼我、感謝她在事件後收留無處可去 的我們家四個人住進她公寓、感謝她在我被銬上“真正的手銬”之後依然那麼關懷我,謝謝。


p118 爸爸

回去屋裡後,跟父親一起走下一樓。父親把我手上的鋼杯拿走,走到廚房去,我則走去浴室。

不曉得什麼時候被蚊子叮了的手指,開始發癢,抓呀抓呀之間,心也被騷動了。

我覺得好像有什麼事想問父親。不問不行。

要是蟬沒叫、沒在滿天星斗下啜飲咖啡、沒有來到這個遠離都會的深山桃源鄉、沒被蚊子咬,或許我那晚就不會跟父親提起那些了。或許我也就永永遠遠喪失了說出口的機會。

我在浴室門口轉身,朝著正在廚房洗杯子的父親後背出聲:

“爸。”

父親轉過頭。

“噢,怎麼啦?你先去洗呀。”

“不是啦,那個......”

父親察覺我有話想說,快快把鋼杯洗淨,轉過身來。

“爸,你活到現在,這輩子什麼時候最快樂?”

“當然是你出生那天呀。爸一輩子也不會忘記。你是第一個孩子,你出生那天我高興得都快哭了。”

父親緩緩從褲子後的口袋拿出錢包,從裡頭拿出我在國中入學那天穿著制服在家裡後院拍的照片給我看。稍大的藍色學生西裝外套、剛買的還上著漿的筆挺襯衫,土紅色領帶。臉上是一貫的招牌撲克臉。身體感覺好像被一條看不見的線從空中吊著的人偶一樣,毫無重量,很詭譎,不像是穩穩地踏在地上。雖然站得筆直,但全身卻散發出一股拗曲劈岔的不自然氣息。我長得雖然平凡無奇、毫無特徵,但看到照片的任,大概都會覺得有種好像要崩塌的“不平衡的存在感”吧,就像只要再拿掉一個方塊就會垮掉的疊疊樂一樣。

在我看來,把那種帶著不祥氣息的照片像護身符一樣隨身珍藏的父親是那麼地堅強、可憐又令人憐惜。

我開始靜靜地說:

“爸,我們以前五個人真的是很平凡的家庭噢。跟別人家一樣全家外出、慶生什麼的,真的好幸福。如果沒有我、沒有生下我的話。我真的很抱歉。生出我這樣的兒子。”

那是我在事件後第一次當面跟父親道歉。

下一秒,父親的眼神遊離,用食指跟大拇指好像掐著眼頭一樣壓抑著、不讓我看見一樣地肩膀開始發抖,噤聲哭了起來。我第一次看見父親掉眼淚。為什麼呢?明明該道歉的人是我,為什麼父親好像自己被生氣一樣地哭了呢?

他一定很苦吧。萬分煎熬。當初明明胸懷大志離開了島嶼,不管受了什麼委屈都忍讓過來,不給人添麻煩,誠實而耿直地活了過來,為什麼只是生了一個精神不正常的人,自己整個人生都被毀了,頂著“殺人犯父母”這樣的罵名,失去社會信賴。為什麼自己會遇到這種事?他一定萬分痛苦、懊悔得無法自己吧?

- 要是沒生這個大兒子就好了。

他一定這樣想過。可是他不能跟任何人說。父親不是會講這種話的人,所以只有由我來幫他說了。這時候的我,唯一能做的就是代替父親把他藏在胸中對我的負面情感說出口,這是我竭盡所能為他而做的贖罪。

忽然間,小時候的一段幽暗記憶甦醒了。是小學一、二年級的時候。旁邊有個完全不說話的男孩。有一次我忽然不管怎樣都想聽聽這個人的聲音。我想要的不是跟他講話,而是單純只想聽聽他的聲音,好像聽稀有動物的聲音一樣。受到這股衝動所驅使,我幹了至今仍難以相信的行動。我等休息時間一到,帶著童年小孩特有的天使般天真的殘酷,二話不說地就往那個男孩的袖子一抓,一拳往他肚子揍去。那男孩悶哼不吭一聲,抱著肚子就彎下身去。我沒有就此罷手,我又從他領口把他拉起,接著從隱約可以窺見大腿的及膝短褲一把往他的大腿內側一捏。那孩子臉上浮現痛苦的表情,但完全沒有抵抗,只是靜默地忍受這莫名其妙、不曉得是怎麼回事的欺侮。一會兒後,男孩左眼留下了一道淚水。彷彿是在說,就請你以這眼淚代替我的聲音饒了我吧。我覺得好無趣,便放了他,像什麼事都沒有一樣地回去自己座位。

那個毫不反擊、一味承受痛苦、拚了命地忍耐的男孩的淚水,跟眼前哭泣的父親的眼淚重疊在一起,讓我百感交集。

說起來,我一直都忽視了父親,讓纖細而善於忍耐的父親好像一顆心被我擰著一樣。

我一直以為父親跟我完全沒有共同點,我也不想有。就像父親對我的喜好毫不關心一樣,我也要表現得對他得喜好毫無興趣。

我從來沒有尊敬過他。我一直覺得他只是個唯有認真這點可取的無聊人類而已。我想也沒想過,自己幹下的惡行是怎樣折磨了他。

原本只在前額一帶的白髮已經整頭花白,頭頂一帶的髮量也稀薄了。

我看著眼前這緊握拳頭、吞聲飲泣、肩膀顫抖、低頭像個被責備的孩子一樣早已被人生折磨得不成樣的初老男子,第一次察覺自己的存在是如何傷害了他。當我腦袋裡頭連想也沒想過他的時候,這個人依舊在被我折磨。在我對他一直以來的不在乎之下,這個人的一顆心就像是一直被我捏著一樣,捏成了內出血。

而只是因為我是“自己的兒子”這麼單純的理由,他就像是一直告訴自己一樣要愛我一樣,隨身攜帶我的照片,這如同背負罪衍一樣認真耿直的父親,令我好生哀傷。

p126 負罪感

發生在我跟淳君之間的事,那是我不想讓任何人進來的秘密花園。我在花園四周竹器了圍柵,不允許任何人進入。

就算是把我當成從本質上異常的兇惡殺人犯我也決不退讓,我不想要任何人知道。唯有這秘密,是我內心無論墜落到多深的深淵也要守護的聖地。

淳君那可愛的身影,至今彷彿還活生生地就在我眼前。

身高約一百四十公分左右。清爽細柔的栗褐色髮絲上總是反射著光線,像映著一圈天使光環。額頭開闊、皮膚白皙、有點胖嘟嘟,一靠近身旁,就會聞到一股桃子般香甜的味道。眉毛稀疏,杏仁般的大眼中那對瞳孔的色素薄透,清楚呈現著虹彩的模樣。

淳君第一次來我家玩剛好是我外婆過世不久之後。從那時起,我便成為淳君的俘虜。他很快就記住了我的名字,只要一在學校或家裡附近見到我,就會一溜煙跑到我身旁。面對我這個無法好好接納外婆之死,沈溺於扭曲的快樂中放棄哀傷的污穢之人,淳君總是無條件笑著接納我。只要他在身旁,我便會心情安定。我好喜歡這樣的淳君。

我們在路上碰到時,我時常帶他到我喜歡的水槽山、向細池、入角池等地方。

有一次,我跟剛好在附近公園碰到的淳君一起躲貓貓。輪到我當鬼時,我躲進公園樹叢裡,然後偷看他。一開始淳君還很開心地到處找我,之後突然開始不安,放聲哭著喊我的名字。我一瞬間忽然想起了外婆。也是在這個公園裡,我爬到樹梢上想讓外婆看時,外婆擔心得哭著喊“A,快下來!”的身影清楚地躍上記憶的眼簾,跟眼前這個哭喊我名字的淳君身影重疊了。

他完全地接納我。不管我做什麼或不做什麼,他都會喜歡我。可是不曉得怎麼回事,我卻無法接受“自己被接受”這件事。我沒像那時候跑去祖母身邊一樣地衝過去抱緊淳君。我甚至開始厭惡起這個污穢、醜惡的自己獲得了接納的事實。

那曾經讓我那麼安心愉悅,不管什麼東西都原原本本接受它原貌的如水般的溫柔,那一刻卻讓我深感威脅與混亂。

於是我竟然就那樣趁淳君沒注意的時候,從樹叢中轉身跑揍,把哭喊的它一個人丟在公園裡,自己回家。

我這個人、我的滿身罪孽竟然能夠得到接納與赦免,我感到無比害怕。一直以來,我都被強烈的罪惡感苛責,到最後那竟成了我生存的倚靠。我已經罪惡感中毒了。是罪惡感支撐著我的背脊,如果把那抽走我便成了個癱人。接納我就是對我的全盤否定。我無法忍受,那是對我的“褻瀆”。

我想要是被厭惡、被責怪、被否定、被輕蔑、被強烈的罪惡感而鞭撻得苦悶不已。只有這樣,才能令我感到“活著”。

沒過幾天,我便在學校裡揍了淳君。

我之所以揍他,不是因為他來惹我或說了什麼話讓我不高興。那一天,我正一個人在操場上隨意走著,淳君用他特有的不規則的步伐走過來,拉著我的袖子說:

“吊輪,吊輪。”

滿臉天使般的笑容指著操場角落裡的吊輪,想要我陪他一起去。

- 我,被接納了。

到底心理要扭曲成怎樣才會變成那樣?我實在受不了在淳君那雙對著世界毫無有色眼光、完完全全接納眼前所見事物的閃耀著光芒的瞳孔裡,自己也映照在其中。我忽然間感到一股劇烈的恐懼,好像自己要融化消失了、被侵略了,我瘋了似的衝過去,騎在他身上痛揍他一頓。

到底有誰能相信呢?這世上會有人因為自己被接納而深深受傷、會有這麼腐敗、長滿了蛆飛滿了蒼蠅的心?

我害怕淳君。他越美好,越單純,我越覺得卑劣污穢的自己好像也跟他映照在同一面鏡子上。

我怕淳君。我厭惡在他身上映照出來的我自己。

他太可愛了。我好想他待在我身邊。

淳君無邪的眼神是那麼惹人憐愛,但同時映照在那雙潔美眼神中骯髒而齷齰的自己也令人憎惡的想要殺掉。

在淳君身上反射出來的對於自身的憎惡與恐懼。我想,我想殺掉的,其實是映照在他身上的我自己吧。我在純白的淳君身上,投射了“發黑的自己”。

一條“想抱緊他”的白線。

一條“想把他毀滅”的黒線。

兩根各自穿了黒、白線的針頭往我的心互相穿刺,扎的密密麻麻。

想把淳君眼裡映照的那醜陋的自己給抹去。想把美好的淳君留在我身邊。

兩年後,我在水槽山同時勒死了自己和淳君。

頭上那片空虛的天空擴散了開來。太陽已經不是太陽、白雲也不是白雲了。

p140-153 mother

關於我所犯下的事,我最不想被知道的就是我母親了。我沒有自信她在發現後還會把我當成“自己的小孩”繼續愛我。但母親儘管已經知道了我其實是個什麼樣的人、對被害者做了多冷酷的行為,她還是一如以往 - 不,甚至是超乎以往完完全全接納我的真面目,把我當作她的一部分,繼續愛我。如果只是個“表演母親這個角色的人”才不可能做到這個程度。母親對我的愛,一絲不假。她相信我,超過我相信她。她愛我,更甚我愛她。

明明就對我灌注了那麼多母愛、那樣珍惜地撫養我長大,我卻還是只能活成這樣,我對母親真的很抱歉。

我沒有一天不想她。直到現在,我還是最喜歡她。

p206 Y太太

我跟 Y 太太從來沒有談過任何關於事件的事。但她並不是轉過頭去不看我的過去,也不是溫情主義式地盲目接納我。她是在清楚了我曾經幹下什麼事、背著什麼樣的罪、知道了所有的事情後,還願意把我當成一個“背負罪孽的人”來接納、包容與陪伴。至今我還常常想起  Y 太太就跪坐在我旁邊,身上穿著有好多毛球的粉白色相間條紋毛衣,認真盯著電視的四十五度背影。那嬌小的背影。現在我已經有勇氣去回想了。那時候 Y 太太是什麼樣的表情,以多麼認真的眼神陪著我一起盯電視機的螢幕。

《罪孽的意義 - 少年A的感化與受害者家族的七年》。這是節目名稱。聚焦在比淳君大兩歲的哥哥身上,採訪他在事件發生後一路走來有什麼樣的想法、什麼樣的苦惱,擄獲了第十三屆FNS紀錄片大賞。

當初我快結束感化教育前,為了要確認我是不是真的已經更生了還有要判斷治療成果,我被安排跟許多外來的醫生見面。當時有一位跟我見過好幾次的兒童精神科醫生,在節目中這樣描述跟我在少年院見面時的印象。

“很有禮貌,給人一種硬裝出來的感覺,讓人聯想起容易受傷的溫室花朵。”

被這麼講我也沒辦法。我對於擁有“精神科醫生”這種頭銜的人,總是習慣更冷靜、完全消除自己的情感與表情,有這種習性。

但 Y 太太看了後,自言自語的一番話我到現在還無法忘記。

“會嗎?可是我在少年院第一次看到你的時候並沒有那麼覺得呀。”

Y 太太並不是刻意說給我聽的。她像是隨口說出心中的想法而已。可是那輕輕的一句話卻無比溫暖了我的心。

......

節目結束後,Y 太太彷彿在這之間一直沒呼吸似地沈沈呼了好大一口氣。對她來講,看這節目大概也很難熬吧。看完了後,我們並沒有特別說什麼,也沒交談。

我按下了停止鍵,關掉電視後 Y 太太”疑-”的一聲慢慢撐著身體站起來。接著若無其事地回去廚房繼續做晚餐,我則快快走上二樓房間。我們之後也沒再提過任何有關於節目的事。

2017年3月16日 星期四

覆轍

姑姑哭著出嫁了。像她那天送走出國的情人。

情人來自離婚家庭,望族不待見。打來的電話全被祖母截斷 - 她不在家,你好好讀書就好,別想太多 - 她站在後面。絕望一點點升上,腳底,膝蓋,肚腹,臉頰。她窒息,隨便哪裡,來一點空氣。救命。救命。

“我第一次看見你姑姑是在我家泳池旁,她那男友為她擦防曬,整個背,像一生不會擦完。”

後來的姑丈。男人的意氣:我沒文化,有的是錢。

隨便哪裡,你怎麼鬥得過這些人?親愛的。二世祖用一口日文討好了日據時代長大的老人,二世祖不讀書,看摩登相聲都會睡著打鼾,那重要嗎?他能說服老人讓她離開家,遠到美國。巧克力、長灘、酒。她心裡可否抱著一絲見著他的希望?然而美國竟這樣大。

酒。

學法文、學攝影的姑大著肚子出嫁了。多少恨。多少恨。

母親永遠記得,婚後他連一件便宜睡衣也不買給她。地主,二世祖。二世祖打牌打高爾夫,終日不歸。二世祖在她嘔心瀝血的日記,隨性簽下一個“閱”。

閱。

我告訴自己不會重轍。誰一時不察,我將他掃至桌下。誰說錯話,我記一生,原狀付還,加總利息。和我鬥?警局見。

一個也不放過。

得不到,就發難。甚麼事做不出來。

喔,一屋子警察。我彷若剛醒,癡癡看著他們。

“他玩的這些遊戲,有意思嗎?”
“他想,我就走。”

親愛的,我已活了千年,萬年。活過了原野,冰川,草原。

我早就是一空心人。裝什麼不行?

警車上,女警怔怔盯著我:你好美,你真的好美。

我想死嗎?我天天想。你問我?我沒想過。

值班醫生說:他不值的。他不值的。

沒有一件事是值的,親愛的。

我要看見所有事情的盡頭,像夜裡腐爛的花朵。

2017年2月22日 星期三

《疼痛是一道我穿越了的牆》Marina Abramovic

我熱愛極度誇張的故事。我喜歡看子彈也打不死的 Raspuntin 的故事 - 共產主義混合神秘主義就像我 DNA 的一部分。而我永遠不會忘記卡繆寫的荒誕故事《困惑靈魂的叛變》(Le Renegat ou un esprit confus)。裡面敘述一名前往沙漠部落改變他們信仰的基督教傳教士,但他自己的信仰反而被部落轉變了。當他違反了部落的其中一條規則,他們割下了他的舌頭。


當我問外祖母對於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印象時,她說:“德國人很準確。義大利人總是想找台鋼琴然後開派對。不過俄羅斯人來的時候,大家都會逃跑,因為他們會強姦所有女性,老少通吃。”


2017年2月8日 星期三

《白馬走過天亮》言叔夏

《散步》

一起去的街角市場,天光盡滅。市場旁的小學放課了。滿街都是戴小圓盤帽的孩子。背著紅皮藍皮綠皮的小書包。水壺像蝴蝶一樣地搖晃。整條街都是那種錚錚的聲響。他們才是這條街道的小石,要被流送到什麼樣的地方?

有些時刻,我會非常想要一個孩子。一個安靜、愛笑的孩子。想得幾乎想要去偷一個。每天早晨,我像個母親一樣地幫他裝盛便當,幫他戴上小帽,幫他穿一雙白花花的襪子。我要帶他走路,走上這條斜坡,走過整個冬天將至的濃霧。聽他說:媽媽,我看不見你了。

而黃昏的雨就這樣來了。街上的孩子紛紛四散,竄逃一般。我撐起了傘。這不過是一日將盡的一個日常的散步。明天,還有後天,大後天。日子堆疊著日子。我比一場毫無預警的雨擁有更為健康的作息。

“我的生活在哪裡,你就在哪裡。”出門前他說。

“關係牽連著關係。你撿拾了什麼,就佩戴著什麼。人不是總將另一個人佩戴在身上?”我擁有腦海裡的聲音。從我五歲醒來的某個下午,我就忽然發現了腦子裡的這個聲音。她既是我,有時又總是命令著我。我有一個隱密的箱子,箱裡蹲距著一個小小的女子。當我說“我們”的時候,“我們”其實是我。我日夜用這個聲音佩戴著你。把你像玉石一樣地戴在胸間與腰際。我感到自己非常非常地想你。

而黃昏的雨落了下來。一個陌生孩子,就這樣竄入我傘下的腳邊。彷彿雨中河流裡被我彎身撿起的石子。仰望的眼睛擦得好亮好亮。

“下雨了。”我低頭看著他說。

“我沒有帶傘,可不可以讓我躲一躲?”他的話語有著一種成人的語境。

“讓我們走一小段。”我說。我們可以抵達雨的彼端,那片小小的騎樓。

究竟是誰守護了誰?白日終於徹底離去。黑夜來臨。我感覺兩種顏色的暗影疊放在我的皮膚,緊緊包裹。它們交映成一種無法言說的顏色。

《閣樓上的瘋女人》

菜店查某。閣樓上的瘋女人。下午的時間結束了。從一樓的地板那裡,傳來車線壓過布匹的嗶嘰嗶嘰聲響。一畝車過一畝。妹妹還在隔壁房間酣睡。十歲時的我想著,必須要叫她起床,讓她看看我在母親的房間裡找到的這本書。我要指給她看:媽媽原本是要打掉你的。因為你是意外生下來的孩子。你看,這不是全寫在這裡了?

2017年1月22日 星期日

"I shall hang myself to the sound of my lover's breathing." - Sarah Kane

For every part of me died, I lived on.  Better,
and better.  For those belongs to the heaven,
I gave it back.  For those of earth, I take it on,
breath by breath, second by second. Act
until you no longer notice yourself acting.

Part in the past, do not seek the shadows.
for the ghost that lives, is a stranger that
seems every bit familiar, uncanny.  I hung
myself to the sounds of my lover's breathing.

《小天使艾絲梅拉達》Don DeLillo

《創造》

她睡了一下。我在小泳池裡仰浮,感到不舒服的懸擱狀態離我而去,不再有成群結隊往同一個地方擠的苦惱。這地點近乎完美,讓我們甚至不想告訴自己能身在此間有多麼幸運。只有不會讓人快樂得喊出來的新去處才堪稱最佳去處。我們會對愉快感覺守口如瓶,直至幾星期或幾個月後才在一個柔和傍晚因為一句不經意的話而開始緬懷。我猜我和吉兒都同樣相信,錯誤的聲音足以損及一片風景的美。這是一種心照不宣的情懷,也是我們彼此吸引的原因之一。

只要是新鮮事物,便無處不可以帶來快感。我發現我光是大聲喊出她的名字或唸出她身體的顏色便可以獲得莫大滿足感。頭髮的顏色、眼睛的顏色和手的膚色。酥胸的一片雪白。完全沒有一個部份是乏味的。我想要把這些不同部份列成清單和加以歸類。它們都是些簡單、基本而真實的真理。她的聲音柔和而老成練達,她的眼睛帶有憂愁,她的左手有時會顫抖。她是個被煩惱困擾的女人,也許是因為婚姻不幸福,又也許是因為剛死了一個好朋友。她的嘴唇性感。當她專心聽人講話時,頭會偷偷後仰。她的頭髮是普通的棕色,帶有少許會在光中微閃或閃耀的白髮絲。

《餓瘦者》

人們已經不記得他倆為什麼會結婚。他自己則是記不起來他倆為什麼會離婚。這事看似與弗洛妮的世界觀改變有關。她先是退出了里民聯誼會、當地的演藝公司和服務無家可歸者的志工行列,然後她不再投票、不再吃肉,也不再想保有婚姻。她把更多時間投入於練習加強身體穩定性的動作,訓練自己維持一些高難度的身體姿勢,例如把腳擱在椅背上,或是在地板上倦成緊密的一團,長時間一動不動,只意識到自己的腹部肌肉和脊椎,對其它一切都無知無覺。每逢這種時候,李奧都會覺得她近乎被四周環境吞沒,處於要從眼簾裡融化掉的邊緣。

此時他定睛看著她,想起多年前他在哲學課堂上所聽過或讀過的一句話:
所有人類存在都是光所製造的錯覺。

他努力回想這話出現的脈絡。它跟我們都是住在宇宙邊緣的一些瞬息浮生的事實有關嗎?還是說它的指渉就在你我左右,是有關我們看見些什麼和看不見些什麼,如何一秒復一秒,一年復一年地在屋簷下失之交臂?

她說過,他倆早已不再進行深有意味的交談,也早已不再進行深有意味的性愛。

但他們需要待在一起,彼此都需要對方。他綁完鞋帶後站了起來,轉過身,拉起百葉窗簾。有一片百葉片從環套中凸了出來。他猶豫不決,對於是要把百葉窗推回原位還是放著不管委決不下。有片刻時間,他對著窗戶發呆,幾乎沒聽見馬路上傳來的交通噪音。

《在城市中迷失的地圖》陳克華

在離開花蓮的前夕,無意間走過一家中藥鋪,看見新豎起的一塊市招,用漆紅的大字寫在粗糙的甘蔗板上:“千年鐘乳石”,我佇足留神,底下的文字有如五雷轟頂,使我久久不能回過神來:“每斤三百元。”

《天真的人類學家:小泥屋筆記》

我們並未抵達柏油路,距離目標五哩處,我繞過轉角,赫然發現整條路根本被大雨沖掉了。西方人有個壞習慣,總認為一條馬路到了轉角,彎過去也一定是馬路。在非洲卻大大不然。我一轉彎,車子發出可怕的金屬嘎吱聲,隨即歪進一呎深的溝渠。

葬禮時,男人互相打趣玩笑。後來,我才知道他們與死者同時接受割禮。終其一生,他們見面就應互相戲瘧侮辱,而且可以隨意拿取對方的財物。突然間大雨如注,大家都小時。我問:他們去哪裡?

大家都在猜測今年的收穫量。收獲就擺在眼前,估算有何困難?事實並非如此。他們以一種未來式談論收成,好像缺乏精確實據足以論斷。小米倒下的方向象徵生成好壞,稻穗高及男人腳踝又代表什麼。他們極擔心妖巫會在最後一刻搶走收成,或者讓好小米變壞,怎麼吃都不飽。為防破壞,堆放收割小米的地方豎起層層尖刺物,對付前來掠奪的妖巫。奇怪的是,兩名工人踩到竹刺流血,卻未被視為惡兆。

2017年1月12日 星期四

喜宴

我不斷回頭
只為
找出你曾經愛我的證據
10 9 8 7 6 5
如果我重新數過
8 7 6 5
或許你會出現
8 7 6 5 4
照片裡 我們互許終身
長長頭紗 西裝筆挺 曾
一起
4 3 2 1
這故事唯一的木頭人
1 2 3
良人
他人 良人
恭喜。